一位妈妈带着19岁的儿子来咨询,妈妈说,孩子有三个毛病,第一、注意力不集中,第二、丢三落四,第三、情绪不稳定。咨询师跟孩子做了访谈,发现孩子很普通的青春期的问题,连精神科的神经症的症状都算不上,于是跟妈妈说,孩子有一些情绪的问题,需要做一些系统治疗。做了几次后,孩子就没有再来。过了3个月后,妈妈又带着孩子来了,妈妈说,觉得孩子好的速度有点慢,就带孩子找老精神科医生看,并且给开了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氯氮平。从专业角度看是非常错误的,这种药是用在出现幻听幻想的的病人身上的,不可以用于青春期孩子。咨询师不好说别的医生不对,跟妈妈说,用药是别的医生的事情,我这心理治疗过程还继续进行,起效果后,药物可以减量甚至停用。妈妈同意了,又做了三五次咨询后,孩子有半年没来。再来的时候,一家三口一起来的,孩子头上缠着绷带,妈妈在中间跟着,后边是一位弱小的小老头,是孩子父亲,妈妈大大咧咧在沙发上坐下,跟咨询师说,最近采取了一个彻底的办法,带儿子去南方做了脑部手术,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链接的是两亿根神经,把部分神经切断,孩子安静多了。咨询师听着心如刀绞,带孩子做这种手术。妈妈为孩子所有做的事,能觉察到的是对孩子无尽的爱,对于咨询师来说,知道妈妈用骇人听闻的方式在迫害孩子。
这个案例给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见了血,父母亲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对孩子是一种矛盾的体验。对于咨询师来说,在操作层面不可以直接跟父母说:“你们恨孩子”,如果父母意识到后,父母为了弥补孩子,会更加控制孩子。专业的、安全的说法是:“你们爱孩子,甚至超过爱你们自己,但是你们跟孩子打交道的方式,也许会导致一个你们不希望的后果,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你们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这个案例中,我们感觉到妈妈可恨,如果能深度共情妈妈,会觉得她很可怜。深度共情妈妈在这个事情前后所有的体验,才能帮到她们,如果一味对妈妈表示仇恨,不是专业人员的做法。
妈妈对孩子做这样的事情,不是意识层面有意做的,如果深入考察妈妈的童年经历,她可能也被糟糕的对待过,她没有学会如何爱孩子,即使做了很坏事情的人,她也是受害者。所有家庭的灾难中,不知道谁是受害者,谁是破坏者,治疗某个人,实际上是在治疗整个家族链。每个家庭都有精神上的传家宝,幸运的家庭会产生一代代健康的人,不幸的家庭会有一代代不幸的人。不是要声讨妈妈,要大家知道,我们希望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去爱,父母觉得自己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爱孩子,但是如果问问孩子,孩子往往会说,父母对自己是以爱的名义在控制和恨。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学习心理学是为了怎么好好活着,减少对自己爱的人伤害,学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专业的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