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大家只知道“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其实这个人的功劳不输于他

大家只知道“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其实这个人的功劳不输于他

作者: 文史知识 | 来源:发表于2019-04-04 09:02 被阅读13次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求新服务不爱名,惭愧国人赶超心!”这是陈芳允写的诗句,也是他的人格和精神的很好写照。

陈芳允是浙江省台州市人,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陈芳允是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陈芳允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1965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启动。陈芳允担任了卫星测量总体技术负责人。当时,卫星测量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到底采用哪种手段和方案,中国还没有经验。为此,陈芳允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反复论证。

陈芳允不仅主持了技术方案的设计,还参加了设备研制和测量台站的建设工作。经过他与其他技术人员实地考察,分别在新化、南宁、昆明、海南设立了四个多普勒测量站。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地面观测系统很快抓住目标,进行持续跟踪、测量与计算,及时预报了卫星飞经世界各地的时刻。由陈芳允主持完成的卫星测量方案非常有效,不仅圆满完成中国第一颗卫星测量任务,而且为中国卫星测控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是国家“863”计划发起人之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理论奠基者。

    1916年4月3日,陈芳允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1934年陈芳允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初,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年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后通过宁溪同乡、物理学家王天眷介绍转到成都无线电厂。抗战胜利后,陈芳允抱着科技救国的决心,赴英国留学。经过四年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陈芳允,带着世界第一流的电子工程技术的精湛造诣,与希冀一展宏图的一腔抱负,回到了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委以重任,筹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1956年,该研究所建成后,他担任第四研究室主任,随后成功研制世界首创的超短波脉冲测试设备,这是为“两弹”测量放射线的。1963年,他与助手一起成功研制了一台毫微秒脉冲取样示波器,在国际上属首创。1964年,陈芳允成功研制抗干扰雷达,这是我国首次在飞机上使用单脉冲体制的雷达。

  1984年,陈芳允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初期,陈芳允就开始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的研究论证。如何使地面测控设备控制36 000千米高空的卫星?陈芳允提出采用微波频段,多功能统一在一套设备上,同时实现跟踪测轨、遥测、遥控、数传。1984年4月,这个系统在我国发射第1颗同步通信卫星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作为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和制订工作的主要参加者,陈芳允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提出并主持了“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在世界上第1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2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

  2010年6月4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43191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

1999年9月,陈芳允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有人说: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练出了一手绝活儿——自己给自己理发。陈芳允的另一招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由于他的祖父是有名的裁缝,所以他从小便与针线打上了交道。就是在81岁高龄,一旦衣服烂了需要缝补,只凭一种感觉和经验,他仍能将手中细细的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

陈芳允对工作是高标准,对生活却是低标准。他病逝后,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褪了色的布窗帘也舍不得换。但他为我们国家所须所做的贡献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从863计划的提出到2000年,十五年,“863”计划15年中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家只知道“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其实这个人的功劳不输于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wx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