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班•主题作业本读书
青旅读书《山海经》07 | 奇妙的巫世界(中)

青旅读书《山海经》07 | 奇妙的巫世界(中)

作者: 葉葉素心 | 来源:发表于2022-12-10 23:45 被阅读0次

“巫者,以诡为业,其所为皆为利也!”这大概是很多人对巫的共识。

人们认为,所谓巫师,都是以行骗为职业,他们的所做所为都是为了利益!

事实呢?我们且来继续看看史前的“巫”是怎样的存在。

前已说了,古代的大巫,集合了王权与神权之力,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其权威,不仅在于宗教祭祀等礼神事务上,而且还表现在这个群体所掌握的知识文化及对氏族、部落在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贡献,是早期社会的哲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工匠及医者——妥妥的天之选子啊

一、巫与王权。之前说到,巫是具有大能力的领袖。这在上古当然有一个极为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是,自原始时代的“家为巫史”转到“绝地天通”之后,“巫”成了“君”(政治首领)的特权职能。此处能窥到巫的两个特征:一是血源性,特别依赖高贵的血统(所以中国普遍崇拜祖先);二是神权性,将神权与王权集于一身

——在卜辞中,可以见到“巫”与“帝”常相关联,如“帝于巫”“帝东巫”“帝北巫”等等。在体制上有所谓“寝庙相连”,比如远古族群即使生活再简单,却少不了有一处庄而重之的祭坛,借以与神鬼沟通。资料显示,河南南阳卧龙区谢庄镇,发现了一处远古祭坛——日月坛。这是全国首次发现的刻有文字的远古祭坛,说明那时的华夏地区已开始步入有文字传承的文明阶段。再如后世大家族,都会有一处祭奠祖先或处理家族事务的祠堂。这里,“巫”通由“礼”,性存而体匿,后期巫术活动的仪典形式转化了,但巫的特征、性格、实质却长久地保存下来。

二、巫与天文天象。之前撰写24节气时,我就颇为好奇,中国的天文历法源远流长,“史前先贤”很早就发现了太阳太阴并行的“阴阳历”,发现了四时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发现了节气变化与万物荣枯的关系——简而言之,他们发现了农业文明的运行规律。

——然则,“史前先贤”是谁?有人说是伏羲,有人说是颛顼,而最完整的记录,是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也就是说,24节气的形成,如《山海经》的成书一般,是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起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懂天文历法的智者参与并不断修改和完善,直到西汉才形成系统的学说。而最早发现或曰参与其中的伏羲、颛顼,再或者其他谁,推而算之,也是满腹学识的巫,或大巫。

“巫”对天文、历法的掌握,这就是所谓“识天象”与“知天道”。考古发现,仰韶早期墓葬中已有惊人的天文知识。它本与“巫术礼仪”相结合,是“巫”的重要内容。“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汉书·艺文志》),羲和之官,出自巫史。《礼记·月令》中星座与祖先合祭。星宿变化可用占卜测之以定人事吉凶,凡此种种,便是与祖先崇拜(祭祀)直接相关的巫术活动的遗迹。

三、巫与原始道德。史前的巫集王权与神权于一身,这种以神权为主的治理和世俗权力的“威权”相融合的手段,促使先民产生对“祖先”“神灵”的敬畏,而又将原始道德伦理去附丽在祖先神灵身上,以此维护部落、家族间的社会与人伦关系,强化氏族团结。

——这种关系掺杂了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神灵禁忌及早期的天文、气象等因素,因此它常常使史前先民文化中的情感与理性、迷幻与科学相互缠绕,互相依托,共同形成原始宗教的神圣价值与道德观念。这种价值与观念,后来有意无意地渗透在儒家和道家思想体系内,是为原始道德。

“儒道互补”,之所以能互补,是因为二者虽异出却同源,有基本的共同因素而可以相连结相渗透,相互推移和补足。所谓“同源”,即同出于原始的“巫术礼仪”。如前所指出,巫术礼仪包含和保存着大量原始人们生活、生产的技巧艺术和历史经验。它通过巫术活动集中地不断地被温习、熟练而自觉认知。也就是说,巫术礼仪中所包含的科学认知层面,也在不断地理性化。

四、巫与医。中国史前文化中,巫、医亦一源,医最初写作毉。《说文》:“医,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医。”古代大巫,如神农曾尝百草,本身就是高明的医者;还有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淮南子·修务训》指出,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据此,本书作者虽非黄帝,但发祥根源直指早期巫医同系一身的大能。

早期的医治本身也充满着巫的形态。在驱逐病魔时,萨满祭司首先使用的道具是铃铛。信徒相信,铃铛一响,魔鬼俱消——祭司身上悬挂的铃铛是病魔最畏惧的。《诗经·陈风·衡门》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此“乐”的古字非常繁复,本来带着病字框,与“疗”的古字一般,充盈着强烈的行使巫医之术的韵味。

五、巫与工。工,《说文解字》注第一条巧饰也。即制作精巧饰品的人,这一类人最早是从哪分化出来的?对,就是巫。早期巫工一体,巫统管一切与神灵沟通的事宜,包括亲自设计打磨祭神用的礼器,后来大巫忙不过来,派生出专门制作精细礼器者,即最早的“工”。

六、巫与数。巫而数,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数,是巫派生出来——但比与神鬼交谈的虚妄更加贴合实际与功用,是为卜筮。这中间,需要巫派生出来的“史”专职记录。而在我国上古文献和考古材料中,即以卜筮的记录最为显赫。卜、筮与巫直接相关,是由巫所发展出来的静态形式。“巫咸作筮”(《世本》)。“(巫)像布策为筮之形,乃筮之本字。……筮为巫之道具,犹规矩之于工匠。”据考古材料,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即有被烧灼作占卜用的(牛、羊、鹿)卜骨。龙山时期已有骨卜。龟卜是由骨卜演化而来的。而筮又由龟卜演变而成。

筮的一大特色在于数字演算。卜骨中已有成组数字,数的出现意味着替代巫的狂热的身体操作活动,人们开始以个体进行的远为客观、冷静和认知因素极强的数字演算,来明吉凶、测未来、判祸福、定行止。在初期,数字常与图像相连,是某种“象数相倚”(王夫之)的图像—数字系统。它的成熟形态就是所谓“河图”、“洛书”、八卦和周易。保存下来的《易经》,普遍认为作者是周文王姬昌——而他本身就是当时的一代大巫,且掌握术数,成就了天书《周易》。当然,后人认为其并非一时一人之作,与《诗经》《山海经》一般,是经过漫长时间记录修整而成的。

《易经》最大的标签是“巫术礼仪”通过“数”(筮、卜、易)而走向理性化,但它同时又保存着巫的特质:

1. 卜、筮服务于人事,主要服务于王的政治活动,世俗性和实用性很强烈很明显,与巫君的政治统治密不可分。
2. 卜、筮有一整套复杂繁难的技巧规范,特别是数字演算的复杂系统。
3. 卜、筮均为预见未来,它不单纯是祈祷,而是向祖先(神)提问,要求回答(并且常常是必须回答即必有回答),以解决疑惑,决定自己的行动,趋吉避凶。
4. 卜、筮虽为理知性、认知性很明显的活动,仍饱含情感因素。

这番字离题太远了,不过本来就是兴之所至的闲读。以上对于巫的解读只作为参考,不可尽信,有兴趣的也可以继续考证探讨。然则,古老的巫是怎么来的?还有什么特质呢?

青旅涛哥手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旅读书《山海经》07 | 奇妙的巫世界(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xyt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