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矛盾都是由不理解造成的,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上彼此的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此时的人们,在回忆起一些年轻时候的经历,对于那些曾经的矛盾,很有可能会怀着一种理解与宽容的态度。
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时的人们已经从原来的那种情景之中抽离出来,以一种上帝视角获得了新的信息,才会有了那种释然和放下。正是在此基础上,有了理解与宽容的态度。
可是,在回到现实情景之后,那种上帝视角会被当下的视角替代,我们又回归到了普通人视角的状态。彼时的一些感同身受,很有可能会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处于这种状态中的人们,往往会成为情绪的奴隶,即使是一些微小的事情,倘若彼此的人们处于某种不能自己的状态,也会搅动的寝食难安。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处于寝食难安的状态,此时想要让他接受任何信息都是徒劳的,即使对他再有用的信息,也不可能让他感兴趣。假如我们把这种状态往前推演一下的话可以看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情绪的干扰。
顺着这个思路再往下走一步,会发现,那些容易受到情绪干扰的人,常常是一些不懂得宽容的人。宽容是一种美德,就是这样一种美德,常常会被人们视为一种懦弱,那些睚眦必报的行为,常常是一种常见的行为。
这样说可能有人不同意,认为睚眦必报可以让那些恶人有所忌惮,用这样的行为,才不至于使自己成为被欺凌的对象。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情况,怎么会有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偈语,很多的仇冤又是怎样结下的?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哪些有着世仇家恨的剧目,一代又一代的上演,与之对应的真实场景,也会不时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由两大仇家引起的,一对天使般的恋人,由于家族之间的仇恨,演变成了两个人的哀歌。
如果说生死之外皆小事,那些为了仇恨而活的人,岂不是一种把小事当成了大事,这样一种孰轻孰重都拎不清的人生,怎么会有幸福的可能。很多的爱情悲剧故事都是发生在彼此的冤家之中,现实之中的人们,如果真的有冤而整日郁郁寡欢,怎么可能从阴郁之中走出来。
那些很难从阴郁之中走出来的人,难道真的让下一代人背负上一代人的冤债吗?在很多的作品中都会有理解万岁的阐释,那些阐释者可以引经据典,把那些复杂的事理帮助人们辨析清楚。可是,那些说理性的内容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呢?更不用说花时间去理解一些枯燥的文字。
理解与宽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对某些事物理解透彻,才会有一种宽容大度的理性去处理那些已经理解透彻的事物。现在回过去来看前面讲到的内容,为什么我们会对一些过往的事情容易释怀,很大概率上是那些人与事与我们已经阴阳两隔,即使想恨也没有了恨的对象。
与其说彼时的释怀是一种宽容,不如说是一次对时空的顿悟,当人们理解到了那种万物归途皆为空的层面,很有可能会放下许多放不下的事物。当一个人真正处于一笑泯恩仇状态的时候,彼时的他应该是轻松的,或许还会感觉到幸福的存在,沐浴在此刻的心境会有更多宽容之心面对所遇到的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