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文学社成员“小听见”的一个讲座:文学的呼吸。
初步的感受:所谓文学的呼吸,就是作品的主要情节转换、推进过程中,有时候会节奏慢下来,这些慢下来的内容看起来暂时使情节暂停。但它有作用,或者让人物的内心得以展现,或者可能在情节上不着痕迹有了一丝递进的意味,或者可能让单纯的故事变得更为文学化,是不是有了这样的一些呼吸,可能就是故事与小说的区分?
总之,文学的呼吸对情节的舒展、人物形象的饱满、主题的深化等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呼一吸之间使故事富有节奏,又有表现力。
我觉得文学的呼吸就像在跑步中慢下来,如果说跑步是紧张的故事情节,那么慢下来、慢慢走看看四周风光可能就是文学的呼吸,但这四周风光必定不仅仅为了节奏的变化,可能与这个在跑步的人的内心、处境、精神都有关系。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我想,如果人生的一天天就是故事剧情的推进,那么“慢慢走,慢慢欣赏”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呼吸。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到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对鲜花慢慢欣赏,可以做一番目光注视下的描述,是的,它是你喜欢的,它是鲜活的,它是有生命的。对燕石,可以摩挲,可以描摹,可以想象作为散步后的回念,那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学呼吸吧?
电影节奏不可能一直紧张,比如《音乐人生》中女主人公玛利亚作为家庭教师与几个孩子磨合的情节中,有一次她带孩子们到郊外游览这个情节是主干,那么期间与孩子们的活动,比如带着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唱歌跳舞就算是文学的呼吸吧。这呼吸不仅使情节得到舒缓,也有许多作用,比如推进了玛利亚与孩子们的感情,表现出女主人公和孩子们活泼可爱的性格,也为后面晚会歌唱埋下了伏笔,并凸显了音乐人生的主题,同时,使观众也沉浸在这些动人的歌声中。
我曾经尝试写过一篇五千字左右的小说《姑姑卖珍珠》,现在回头看了一下,很少有文学的呼吸。
在整个故事中,姑姑离家出走时看到的少有行人的田野和几声犬吠和卖掉珍珠坐在列车上看向列车外冬日的田野和穿梭在田野中的河流应该是文学的呼吸吧,它们烘托了姑姑离家时和回家时不同的心情。
《姑姑卖珍珠》基本上都是故事情节的推进,缺少小说的张力。不知道其中珍珠市场的描写、人物比如桂花的描写、珍珠被抢时姑姑的表现和珍珠被抢后的场景描写是不是文学的呼吸?
中学生叙事文中其实也可以提一提文学的呼吸,对学生的写作也是有益的。比如记叙文中的场面描写、景色描写、人物描写等都能让文章更有节奏,更有表现力。
文学的呼吸究竟有哪些方面,这个还需要继续学习。
比如,我记得汪曾祺的散文有许多“闲笔”,那些看似与主题无关,事实上深化文章内涵、增加文化韵味的神来之笔是不是就是文学的呼吸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