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沈先生有些不适应。
他居无定所,蓬头垢面,脏兮兮的坐在大街上,这样生活了二十几年,一直无人问津,却在最近这几天通过网络让众人熟知,于是乎,全国各地的人不远千里来到他身边,听他“讲课论道”。
一开始,还没那多人知晓,可是随着网络的裂变式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如潮水般来到他身边,把他围的水泄不通,纷纷举起手机,拍他的“大道真理”,拍他的“名言警句”,一时间,一个博览群书、看透人生的“流浪鸿儒”令众人折服了,大家纷纷叹言:“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大师确实有大学问,这么多年的坚持学习,让一个本来就很厉害的高材生变得愈发博学,通晓古今,并且超脱自我。古今中外,能力排众议做到如此洒脱的人也寥寥无几。垃圾分类,这一项在别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事情对他而言却是毕生追求的事业。
很多人觉得他很苦,可是他能做到看破世事坚持自我,就已经很满足,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知识,提升自我,丰富自我,这何尝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呢?
然而网络的走红,却让他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简单和平静。他坦言:“我以前觉得明星挺好的,可是现在我却觉得有太多人关注也是种痛苦”。
试问这些围观的人不远千里真的都是来见识他的博学多才吗?我看未必。
大师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消费品。他的造型,他的穿着,都和他出身名校、知识渊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越是这样,越能够引起媒体和众人的追捧。试问,一个大学教授出口成章满腹经纶会引来如此的热点关注吗?肯定不是!草根崛起底层逆袭才是很多人喜欢看的故事,而他正是迎合了社会的口味,这才引得无数人围观。而这些众多围观人员借此机会蹭社会热点,蹭网络流量,最终目的无外乎为自己引流,让自己涨粉,最后再分一杯利益之羹,再笑呵呵离场。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确把大师当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慰藉,他们羡慕、崇拜大师的洒脱。当下社会,有很多人并不能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情更是凤毛麟角,生活无外乎就是为了房子、车子而打拼。一开始出社会,很多人内心都有一种坚持,可是骨感的现实往往会不断的令大家逐渐屈服,放弃较真,放弃真实,最终笑脸逢迎,却内心挣扎。大师虽衣衫褴褛,却能够放下世俗,始终做自己,这未免不是一种成功,而他们却只有羡慕。
而造成以上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觉得这跟当前社会浮躁,人心不安,个人根本没有自己的追求,精神空虚有很大关系。
现在在全中国范围内去找那些大国工匠般的人,又能有多少呢?真正把一件事情,哪怕很小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无人能及的人可能都是被我们这些聪明人认为的“傻子”,我们却笑他们不懂变通,我们说他们呆滞死板,可是我们却从来不懂他们的快乐,我们体会不到他们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可能才是那个“傻子”吧。
我们这些“聪明人”还是多多关心自己的生活,还大师一个原本属于他的世界,互不打扰才是最和谐的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