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情感
拖拉不是病,利用起来真高效

拖拉不是病,利用起来真高效

作者: 伊文的小天地 | 来源:发表于2019-08-02 11:15 被阅读1次

    “后天要做的事,就别赶着明天做了。”这是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是不是给正在拖沓中的你一个完美的借口。想着提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人类天生就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似乎我们就应当是极其理智的……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醉心践行着这种完美的理性境界,却发现因为“意志薄弱”,让这种本应完美的理性实践失败了。

    而“意志薄弱”也是人们明知最好的做法应是如此,却不这样做的神秘原因。

    这段话描述的是不是很有道理,是不是跟我们日常状态很像。

    理性告诉我们,已经是晚上11点了,我们应该放下手机睡觉,不然会影响明天的正常工作,但是却刷手机到了凌晨2点。

    这些颇具哲理有很有趣的发现,来自美国一位资深拖延者兼哲学家约翰·佩里教授的著作《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不要慌张,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确实是学习拖延术,对,就是那个我们都在批判的“拖延”。

    在听这位教授的“悖论”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位斯坦福萌教授。

    约翰·佩里先生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荣誉客座教授、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已出版、发表了100余部哲学作品的他为当代哲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至于这些“满是真知灼见的文章”(佩里自语)被其他作者收集整理,出版成册。

    然而,所有这些“深刻而睿智”的作品都不如本书中的第一篇短文《结构化拖延法》来得人气爆棚。自发表以来,这篇短文在15年间一直受到拖延者的热捧,并于2011年帮助佩里一举夺得了“初看引人发笑,细想令人深思”的搞笑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现在就是要一探究竟,这位萌教授约翰·佩里告诉我们的拖拉术。

    在大多数人看来,拖延症是个病,并且很耽误事儿,甚至还可能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但是,这位资深拖延症萌教授约翰·佩里,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拖拉一点也无妨》这本著作告诉我们,拖延者将会一事无成是一个悖论。因为,他这位资深拖延者,不仅声誉不错,对自己的专业颇有贡献,而且成就不少。

    作为“过街老鼠”的拖延者,到底是怎样在这位萌教授这里翻身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结构化拖延者

    这是一个新词,作者约翰·佩里自创的。

    “结构化拖延症”: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

    大多数人们认为的拖延者总是两手一摊,一事无成。其实,正相反。拖延者除了没有做那个本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外,做成了很多事。

    比如他本应该去做规定周一要教的作业,但是因为拖拉,迟迟不愿下手去做。又为了显示自己不是不做,而是有事在忙,所以好好地收拾了一次家,把自己的书柜的干净整齐,整理了自己杂物,进行了一番断舍离……转眼一看,累积了好久的杂物没有了,家里焕然一新。

    虽然没有做那个本应该做的作业,但是这个美好的周末,约三五好朋友来自己家玩,联络联络感情,也不失为一个美好的周末。

    你看,是不是,拖拉者也是个很勤快的人儿呢!

    但是,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提到了许多拖拉者会采取的错误方法——很少向别人承诺什么。他们以为自己手上有几件事情要做,就会改变自己的拖延症。

    事实上是,因为自己手上就那几件事,还都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又没有承诺别人要帮他们的忙,结果就变成真正的一事无成。

    完美主义的惊吓

    很多拖延者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刚拿到一个任务时,信心十足,动力十足。在自己的脑海里构思了很多遍这个任务完成的过程。想着这个任务完被自己完美地成之后,将会得到多少人的羡慕,说不定还会变成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然而,一个任务完美的完成,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需要大量的调查和实验,需要一次次编写再推翻,然后多次循环。但是作为一个拖延者,首先完成一次次的调查就已经处在“待机”模式了。

    最后的结果是,曾经的雄心勃勃不知道啥时候消失了,到了临近的那两天,逼不得已,以最简单的方式完成那个任务。

    虽然没有成为可供学习的范本,但是按时完成,且效果也不错。

    回看最初,是什么让自己变成了拖拉者呢?自己对完美的幻想。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惊吓”,告诉我自己,做到“蛮好”就好了,如果精力还多,可以尝试再比“蛮好”好一点。这样想,是不是开始的欲望比之前强了点?

    待办事项清单

    作为新时代拖延者的接班人,自己的拖延真的是一直在休正,但从未成功过。好啦,也没有多好的改善。

    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给了一个待办事项清单法。哦,对,是叫“当日待办事项清单”。

    为了让自己有目标的前行,很多人也给自己定待办事项清单,一天、一周、一个月,有的甚至将一整年的待办事项也列出来了。

    但是,对于拖延者,长远的这些清单,只会加剧拖延。

    约翰·佩里的这个“当日待办事项清单”,有一点点的特色,就是除了列出要做的事情之外,还要把不要做的事情也写上去。

    比如,1.泡咖啡;2.打开电脑;3.不要点击网页;4.打开“XX”文件夹;5.打开Word文档,开始创作……

    初此之外,还要给自己防止走岔路的措施。就像你在写文章时,要找一个资料,突然跳出一个最新劲爆热搜,你可能就会点进去,最后一心在热搜里,文章就不了了之了。这就是自己可能走上的岔路。

    所以在清单里,还要再补充一条,6.不要点击与文章资料无关的链接。

    为了让自己有一种自己是高效能、高行动力的人,作者约翰·佩里还建议,最好把日清单写到纸上,这样,没完成一项,用笔划掉的会让自己颇有成就感。也就更愿意接着进行下面的事项了。

    跟着节奏做任务

    虽然不知道是拖延导致郁闷,还是郁闷导致拖延。总之,拖延者很容易受郁闷情绪的影响。

    所以为了让拖延者能积极动起来,寻找与自己任务相匹配的节奏,让自己跟着节奏一起动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通常,早上人很懒,总想一躺再躺,完全提不起干劲。但是如果打开一个清新欢快的音乐,整个人都会散发出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容易起来了。

    如果要开始一件,积攒很久的大任务,可以先化大为小,打开一个自己喜欢的音乐列表,随机循环着音乐。徜徉在自己喜欢的节奏中,在一个个的划掉小任务,不知不觉间,任务也就完成了。

    高科技的诱惑

    现在手机、电脑等网络的诱惑,总是让人三心二意,分分钟走神。手机,我们可以静音藏起来,但是电脑却无法抛弃,怎么办?

    因为知道你抵抗不了多久网络的诱惑,作者约翰·佩里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给出了一个小小的奖励机制,就是如果中间你被打断——自己想上厕所、想喝水、家人朋友中断自己……再上网。

    但实际情况是,当你已经进入了完成任务的状态时,一般情况下,你只想着一步步的完成,上网的事情就被搁置了;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中间只是一两分钟的断开,自己还是会转回完成任务的状态,直到完成。

    在《拖拉一点也无妨》中,作者约翰·佩里,还提出了与“敌人”合作的方法。当然这里的“敌人”不是真正的敌人,而是更烦拖延者的非拖延者。跟他们一起工作,拖延者可以减少很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过,作者提醒,人家已经帮你承受很多了,你可以帮忙做些相对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带个饭,放个音乐…

    理性是绝好的天赋,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充其量只是内心各种欲望的外包装,也有可能它不过是另一种欲望而已,相对弱小,要与其他欲望竞争

    拖延者可能不是世界上最高效率的人,但是接受自己结构化拖延者的身份,能让自己更放松,更有动力行事,也能让自己学会享受生活。

    所以,拖拉不是病,学会约翰·佩里的《拖拉一点也无妨》,你也能成为高效能的拖拉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拖拉不是病,利用起来真高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gk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