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同读《庄子》,一起做到”活动作业读书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庄子16《大宗师》之三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庄子16《大宗师》之三

作者: 孙岩夕隐斋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15:51 被阅读7次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庄子16《大宗师》之三

今天读庄子第16天,继续《大宗师》。今天读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感慨就是:因为同道中人,故能莫逆相交。

第一部分是庄子论"道"之后,又列举的大量传说故事说明得道之人的得道之乐。首先,他讲何为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一段我读来,忍不住念起《道德经》开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 是否合一之感觉呢?

第二部分是 借女偊之口,对南伯子葵讲述的得道之法。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只要坚守修行,则可三天外天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朝彻→间独→无古今→不死不生。这难道也是告诉我们修炼长生不老的道家真经?我记住了“撄宁”这个词,是指在万物生死,纷纷扰扰中保持安静纷扰。

第三部分是今天所读的章节重点,将庄子的生死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几段借“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的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几人病中感悟或将死之言,表达出庄子又一重要的核心思想: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安于时命,顺其自然,善生善死。无论死生之时,天地将我们化为何物何形,也都坦然而去,达到死也逍遥的至高境界。这是对生死观的一种至高豁达。向死而生,超然与死,便是一种往生。

而后,又借因同样“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而“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的三人故事:子桑户死、孟子反、子琴张不哭丧,反倒编曲鼓琴,临尸而唱。被吊唁的自贡看到,回去与孔子对话,而反映出儒家与道家,对于死生观的不同。这段我读着很有意思,儒以礼制,道却的确是洒脱超然,生死皆逍遥!忍不住扪心自问,我,属哪派?(乐之,记之)


因为同道中人,故为莫逆之交

相关文章

  • #每天一张读书卡#1000/23 《庄子·大宗师》

    【书目】《庄子·大宗师》 【摘要】 且夫得者(18),时也(19),失者,顺也(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庄子16《大宗师》之三

    今天读庄子第16天,继续《大宗师》。今天读的内容,可分为三部分。感慨就是:因为同道中人,故能莫逆相交。 第一部分是...

  • 一日一成语:安常处顺

    来源 《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注解 安:习惯于;处:居住,居于;顺:适合,如意。习惯于平稳...

  • 忘情

    庄子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南怀瑾老师】佛家禅宗讲悟,就是要悟这个道理

    佛家禅宗讲悟,就是要悟这个道理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 随笔

    有人说:生活可以有底线的随心所欲,但不能盲目的随波逐流。庄子说:“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说:做人要随...

  • 心安,才有风景;无用,方得从容

    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意思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不会有有情绪的困扰,也就是通常说的“心安”。 ...

  • 所谓心安

    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不会有有情绪的困扰,也就是通常说的“心安”。 “...

  • 清欢:自在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

  • 庄子的天空012|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庄子实在是一个写寓言的高手,他把老聃也编排进了他的故事里。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庄子16《大宗师》之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im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