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方法错了)越努力越低效》,微信读书推送给我的,也是因为看了《早起魔法》,应用会推荐类似的书,正好我一直对于效率管理、时间管理很有兴趣,也就加到书架开始阅读了。
豆瓣截图目前只看到第六章,总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提到的理念和方法都似曾相识,毕竟高效能的方法都会有共通之处,克服拖延症、能量管理、做最重要的任务,关闭网络等等,这些我们在各种文章推送上都有看到过,具体只在于实施方法的不同。
不过第六章提到了一个概念,很特别,他说“让现在的你和未来的你相遇”
你越是把未来的你看作陌生人,你就越有可能把很多工作都丢给未来的你,就像你会把很多工作丢给陌生人一样,你也越有可能会把工作任务拖到明天。
哈尔·赫什菲尔德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邀请专业动画师创建了一个可以展示三维活动模型的模拟器,学生面对模拟器会显示出退休后的模样。然后询问学生假设有1000美元会给现在的自己和退休后的自己分别留多少钱?
结果显示曾在模拟器中“现身”看过自己退休模样的学生存储的退休金,是没有在模拟器中“现身”、没有看过自己退休模样的学生存储的退休金的两倍以上。
这个实验说明了,当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更具体时,我们会做出未来更有利的决策,反之,当我们视未来的自己为陌生人时,我们会注重当下的享受,不愿意为了长久的发展而吃苦。
这个现象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总是犯拖延症,除了任务本身的枯燥繁琐没有价值以及难以搞定以外,我们对未来的自己寄托了更多的幻想,认为未来的自己更高效,更自律,其实潜意识中并不在乎未来的自己,所以当下更愿意及时享乐,而不是“长期投资”。
哈尔·赫什菲尔德表示:“人们很容易会把现在的自己不愿意完成的任务交给未来的自己,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计划谬误’。”他解释道,人们为未来的自己分配任务本是好意,未来的自己却往往因此而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不过这也是人类生理构成的体现。他直言:“从进化的角度言之,当你随时有可能被狮子吃掉时,为未来储蓄没有多大意义。”
从某一个角度说,这也解释了当代年轻人的一种佛系文化,因为可能普通人再如何奋斗也买不起大城市的一套房子,倒不如享受当下,或者会到二线,尽管大城市有更合适的和更具挑战的工作机遇。
但是,显然被狮子吃掉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款待未来的自己,款待的方式很多,你可以每天比前一天多存一块钱,你可以立马起来跑1000米,你可以放下手中的烟拒绝没必要的饭局,你可以学点东西或者写点东西,就像我现在这样。
在决心款待未来的自己之前,不如先和未来建立联系,天马行空地想想未来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看看父母是什么样子,或者用软件看看自己老去的样子,当你意识到原来自己会长大,会老去,或许你会更明白生活的意义,而此时此刻的那些诱惑也会显得不那么有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