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惩罚”二字很多人都听过不下百遍,甚至还对自己的孩子用过,惩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改正一些错误的行为,但父母们真的知道什么是惩罚吗?我身边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惩罚都演变成为了“体罚”,他们往往在对孩子惩罚时面目狰狞,态度粗暴,扬起巴掌或随手拿起什么就往孩子的身上打去,这种惩罚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利吗?
惩罚和“体罚”真的是不一样的!
父母首先是不是应该明白我们惩罚的目的是什么?
惩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认识和改正自己不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可以进步,可以变得更好,惩罚是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惩罚。 而不是用打骂、体罚伤害我们的孩子使我们的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后变得“听话”。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听话往往都是“口服心不服”,他只是害怕你的“打骂”,如果有某一时他有能力反抗了一定会爆发,但如果他在你的“打骂”下屈服就会变得“软弱无能”不再反抗。
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时,父母首先想到的肯定不应该是“惩罚”(体罚),而是要通过孩子的行为表现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打人就是缺少大人的关注,想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仅仅只是对这个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断他是个爱打人的坏孩子而对他进行惩罚(体罚)的话是非常有害的。
如果我们通过了解后发现孩子确实就是犯了错误又该怎么办呢?
比如孩子就是真真实实的偷了别人的一只笔回来。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会成为“小偷”,觉得这种行为一定就得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改掉这个错误的行为是吗?
当然不是!
同样,父母应该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偷”的原因,父母应该耐心、不带情绪、认真、全面的和孩子交谈沟通,帮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可以做的,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并教给孩子一些遇到一些事情应该怎么解决的办法,这样也就可以避免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一件事情时而用自己知道的但不正确的方式解决。
确实,我们不否认,正确的惩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有积极的作用,下图是惩罚的两个作用,通过这两点积极作用可以看出,惩罚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这前是有前提的:1是父母对“惩罚”能有个正确的认识,不以“体罚”代替惩罚,2是不用会伤害孩子“身心”的方式惩罚孩子,3是“惩罚”的方法在满足前两个的前提下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孩子能够自愿的改正错误,如果父母们想用的“惩罚”不能满足这些前提,那就不可以用,而且任何东西都应有个度,过则有害。
图片来自汪凤炎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汪凤炎教授也强调,“惩罚”只是迫不得已的“下下策”,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使用“惩罚”。如果有比“惩罚”更好的办法就用那个更好的办法。
突然想到怀化市人民政府督学武老师对“教育”的看法,他说英语单词“education”就是最好的解释。
也希望这次的分享能让父母明白“惩罚”前提的是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灵。
再次强调,如果不能让惩罚带来正面积极向上的作用与结果,那就不要用惩罚的方式。
可能有些父母也会说,如果孩子就是不听话,屡教不改怎么办呢,那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个正确的惩罚方法。“取消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的资格。”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游戏,但是因为孩子不遵守你们制定的约定,违法了规定犯了错误,那么在有约定的前提下可以取消孩子玩电脑游戏的权利,这样做的好处可以让孩子为了能玩的自己喜欢的电脑游戏而激发孩子变好、改正错误的积极性,也不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在这里还是想对各位父母们说一定要“慎用惩罚”。因为这确实得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来,这个方法也并不一定对所有的孩子有用,父母对孩子要知己知彼,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