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惑 化书成课

作者: 女力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5:13 被阅读112次

    2018年底,追随心底最纯粹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化书成课课程。

    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木房子

    在近20小时的时间里,与老师、与14个各怀武艺的“变态”学者相互碰撞,大家思维之敏捷,表达之精准,节奏之稳健,涉猎之广,阅历之深,让我切身意识到这世界20%的人从未停止过探索和成长。

    来前一周,被拉进了37&38期群,从群里的互动和大家的头像,能明显感受到群中学员的专业,作为一名非职业培训师,我感受到隐隐的压力和忐忑。然而,两天的实践证明,我也是相当强悍啊。被出色的袁老师引导,与优秀的学员互动,合作,8分钟试讲,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作为一名行动型&应用型学习者,我是专注、果断、能量丰沛的行动派。

    回顾两天的学习内容,收获如下:

    一.两个心法的突破

    1.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苏格拉底)

    老师讲的越多,学员记住的就越少。培训的根本价值在于,经过培训,学员可以做到培训前做不了的事。因此,要明确分工,讲师提供思想,原理,模型,学员作为操作主体,通过思考,协作,体验,逐步建构出课程主要内容。以前认为讲台是自我魅力展示的舞台,说教多过引导,灌输多过体验,现在想来,好生无趣。自此,开发课程的底层逻辑发生了质变:学员为主,讲师为宾。

    2.破除对畅销书的膜拜。

    之前开发课程时,总会唯畅销书为尊,遵从书中内容,亦步亦趋,但又觉得缺乏自己的智慧,貌似赝品,甚是苦恼。现在,明白每本书的目录、内容、逻辑都可能有局限,要果断的删除,减少,增加,创造,梳理整合为我所用。并且,一个课程可以由多本书的精华整合而成,或者用书中自有材料➕自我认知中相关内容组合而成。取他山之石,用自有之钢筋水泥,搭建坚实丰满的课程结构。自此,对待书的底层逻辑发生了质变:从膜拜到平视,从捧在手心到为我所用。

    二.两个技法的突破。

    1.建构模型。知识点的末端是ask,把落地的措施、方法、技能归纳成一个模型,构建模型的过程,就是传递方法论的过程,具体方法能落地才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2.设计学习活动。这简直是直戳我软肋。之前授课时间一直突破不了3小时,感觉已经耗尽自己的全部,也无法把课程时间扩充到一整天。原因就是,我没有设计学习活动啊,这是多么耗时又有意义的教学环节啊。此处尖叫一分钟。通过搭积木,破墙而入,拼图法,既有趣,又有带入感,还能实践真知,充实课堂时间,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三.三个终生受用模型:

    1.CSRP。重点在sort,reorder,这是考验脑力的部分。在八分钟试讲部分,暴露了结构性不强的弊端,正是reorder这部分做的差,所以,日后在课程脉络的构建上,要保持头脑清晰,多推敲。

    2.GEEAT化书法。逆向构建课程脉络,从书中的结论入手,寻找依据和适用情形,关注特殊情况,在将书中脉络彻底搞清楚,并论证是否有bug,如果有,怎样避免或填充,是可谓逻辑清晰周全。

    3.五星教学法。切入痛点,引导提问,分享整合,找到答案。这是多么标准的学员体验并自行输出正确答案的教学模式啊。任何一个知识点不实践,是不会内化成自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的。日后在课程开发中,万能的五星教学法要逢课必用,

    回首两天的课程,干货满满,不但破除我之前的关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时长方面的困惑和苦恼,还提供了整套的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此行的收获远超期待。

    刚才收到同期小伙伴说的金句:完成比完美重要。非常受用。要践行对自我的承诺但不能盲目自我的高要求,日拱一卒,每天做一点,按时开发出成品课程,广泛接受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再修正,再实践,才是高效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除迷惑 化书成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zw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