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芳草集散文特辑文艺天地
用寂静之声隔绝喧嚣||我读《文学体验三十讲》(19)

用寂静之声隔绝喧嚣||我读《文学体验三十讲》(19)

作者: 魏治祥 | 来源:发表于2022-11-13 07:39 被阅读0次

    我曾经说过我的阅读习惯,一个是开卷动笔,第二是跳读,第三是——第三就不说了,说跳读。凡是不感兴趣的,跳;没有共鸣的,跳;不能唤醒我的记忆的,跳。于是连跳两讲:《爱情的旁观者》和《嫁给对的人》,直接进入《寂静之声》。

    苗炜说,有些小说,一开始就会让你安静下来,比如《外出偷马》。

    叙述者一开头先描述,有一只山雀在撞击窗户,然后说他现在住的小屋,位于挪威最东边,门口有湖,有河,他在河里抓过几条鱼,有一条狗陪着他,早上起来他听收音机,听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山雀在撞击窗户,这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很安静,有点像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然后是有湖,有河,有鱼,有狗,有收音机,就是没有人,当然更静了。有人,不说话,不发声,那叫安静。没有人才是寂静。

    问题马上来了,英国作家蒂姆·帕克斯写的《克里弗》写了另一种声音:

    克里弗是个记者、纪录片制片人。忽然有一天,他决定离开工作,离开家,跑到阿尔卑斯山上去,到意大利的南蒂罗尔去歇会儿。他干吗去呢?他想找到寂静。可到了山上,他还是能听到风声,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外界的确安静了,可他脑海中各种思绪喋喋不休。其实当我们安静不下来的时候,噪声不一定来自外界,很大一部分噪声是在我们的脑海中产生的——躁动不安的思绪,自言自语,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的意识。内心世界会产生噪声。

    蒂姆·帕克斯描述的这种情形想必大家都有体会,心里有事,吵得厉害,再小的动静都嫌大,跟外界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很多时候,噪声都来自人的内心。我年轻时曾经多次与人激烈地争论,当时谁也说服不了谁。争论之后,脑子停不下来,一直在想哪一句应该怎样反驳,对方哪个破绽没抓住,想象中的两个人仍然脸红脖子粗,嗓门一个比一个大,吵死了。

    苗炜又说,好听的声音会使人安静。这个我也赞同。好听的音乐,好听的朗诵,温柔的话语,滴答滴答的钟声,寺庙里和尚敲击的磬,等等,都能让人一瞬间静下来。

    苗炜接着问:你聆听过黄昏时的寂静,或者风雨过后的那种寂静吗?夜晚的乡村小路的寂静,聚会时忽然的沉寂,还有关上门独守空屋时的安静。如果你仔细听,这些时刻都非常美,寂静散发出一种魅力,要我们去听。

    我认为不光是听,还可以看,可以读,看一幅山水,读一篇文章,都可以领会到寂静。不过这些由外而内的寂静还不够“静”,真正的寂静来自于内心。心静了,眼睛和耳朵自然会屏蔽外界的一切干扰,做到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一点我就能做到。

    刚当工人那会儿,运动尚未结束,上班就是打牌下棋聊大天。我所在的班组,有半张乒乓球桌,师兄弟们便在上面打扑克。我读一本《古文观止》,书前面就是屁股,四个人打牌,周围全是看客,嘻哈打闹,抽烟放屁,用乌烟瘴气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在书里,却是万籁俱寂。经历了那种环境的磨炼,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到心无旁骛,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餐厅,在茶楼,在医院,想写就写,想读就读。

    如果你静不下来,不妨认真读一下苗炜推荐的心理学家:

    有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篇文章,《每一个自我都太聒噪了》。文章中说,人们应该关注安静自我的培养,这不是完全沉默的自我,而是让那个不耐烦的自我安静下来。安静自我包含四要素:疏离意识、包容性人格、观点选择,以及成长式思维。第一,疏离意识:拥有安静自我的人,对当下的关注是疏离的、冷静的,他很清楚自己的利弊得失,又不是时刻处于提防别人的状态。他会反复审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会做出调整。第二,包容性人格:能更平衡地看待自身和他人,能理解他人,能对普遍意义上的人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第三,观点的选择:考虑他人观点的时候,能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能意识到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依存。第四,成长式思维:拥有安静自我的人会把此时此刻看作人生旅途的一部分,以成长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交织的。其实,这个安静自我四要素,也是阅读需要的品质,既关注书中内容,又能审视地看待、包容地对待他人,因为读书是帮助我们打开眼界的,不是为了印证已有的成见。要有同情心和共情能力,读小说的时候最需要共情能力,能对人性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然后还要有成长性思维。

    心理学家的安静四要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疏离意识。对当下的关注要疏离,要冷静,我以为这个“当下”不仅是周遭环境,还包括的大环境,即所谓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旦想明白利弊,便可以暂时学鲁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一躲,便躲进了寂静。

    学会疏离,一起谛听寂静之声。

    2022年11月11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寂静之声隔绝喧嚣||我读《文学体验三十讲》(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af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