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849天,2022.06.21
今天中午和老师们读《家庭中的正面管教》一书中的“不预设立场”,通过老师们结合在实际生活中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如:做到不预设时带来的欣喜与看到彼此的成长、做不到时的及时觉察与反思、以及随着学习深入、持续地浸泡,相信慢慢地会做到的越来越多。想到《尊重与希望》这本书作者在自序中写到“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个容易入门的咨询派别,但精通或熟练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却是相当困难的;……’简单’,并不等于简化,’简单’,不等于容易”。的确,理论上知道容易,实际中做到难,就如老师们分享“说给别人听头头是道,落到与自己有关的具体事情上做到难”,所以要做的如说的那样好就需多在“事上磨”,即多用,用着用着就“熟练”了,用着用着就知道如何用更“实用”。焦点解决的理念和技术要用的好、用得有效,背后的都蕴含着对当事人(孩子、爱人等)充分的信任,即对其人性观的深深相信。当然小组的老师们才刚刚踏入“焦点解决”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已实属难得,且在用得过程中保持一份觉察与反思更是难得。不预设立场,保持未知的好奇,其背后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挑错思维到焦点解决的思维。
回到今日的主题~不预设立场,我理解,预设即是基于自己自以为是的对对方的充分的知道和了解的基础上,以曾经某段发生的个别现象就等同于“持久”现象而认定,预设背后是“以偏概全”、“刻板印象”、以及对人的因时间空间年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不信任造成的,所以从预设立场到不预设立场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简单的一句“我知道了不预设立场的好处,就能做到不预设立场。书上给了如何不预设立场:一是觉察自己;二是安顿好自己,如深呼吸;三是聆听孩子;四是引导孩子。可以按照这四步练习、实践,在练习、实践中摸索。最后,我还想表达的是,不预设立场首先要放下“自己的知道和了解”,相信对方这么做一定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其次是管住嘴、稳住心、伸长耳朵用心听。第三听完后在解了具体情况下,即事情的前因后果、对方的看法、想法和打算后,抓住合适的时机引导对方,或以协商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想法/建议供对方参考。说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目的不在于对方是否采纳或接受,主要给对方拓展视角,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方向。这样的处理过程,其实也是在示范,让对方学习到这种方式。写到这儿,想到了刘老师课堂上讲的“云手”,如果“云手”用好了,一切都相对OK!
或许有人问,若我放下了“知道与了解”,结果就真的会不同吗?真的可以被相信吗?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如果事与愿违呢?就如书中所举例小玉的例子,如果这次还是小玉偷的,怎么办?实际上,当老师开始相信小玉不是小偷时,其言行就不会有暗示~“再给一次机会”,小玉也不会受到伤害,其带给小玉的这份信任会让她开始相信自己不是大家眼中的小偷而做出调整和改变。所以,不预设立场不管结果如何,传递给对方的是相信,相信带动相信,相信创造奇迹。想起抖音上的一段视频,一个学生偷了同学的钱,班主任正要对三位“嫌疑”学生搜身,被校长看到拦住了,然后让这三位同学把校服上衣脱掉交给他,然后让学生背对着他,接着,校长从一件上衣口袋拿出来钱,然后将衣服归还给学生,这件事就结束了。事后,那位偷钱的学生主动承认,此后,再也没有偷过东西。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其实,校长明明知道“小偷”在其中,为何没有当面揭穿呢?其用意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