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水中沚趣谈历史历史读书
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竟然是因为他?

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竟然是因为他?

作者: 水中沚 | 来源:发表于2017-05-31 20:15 被阅读121次

(一)青年天子朱允炆

  公元1377年12月5日,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出生。朱允炆的爹叫朱标,是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本来还有一个大儿子叫朱雄英,但是他很早就夭折了。所以自出生之日起,朱允炆就被朱元璋看作是嫡长孙。

    朱允炆很孝顺,朱标生病期间,他才十四岁,但他格外的懂事,昼夜侍奉左右,一刻也不曾离开。这样竟持续了两年。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那年朱允炆十六岁,年少的他被祖父朱元璋立为皇太子。看着他因守孝日夜消瘦的样子,朱元璋安慰他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朱允炆自由饱读儒学经典,性格也和他父亲一样温文尔雅。

    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6月30日,23岁的朱允炆称帝,年号建文。

    年轻的建文帝书生气十足又有一个好脾气,不要说和前皇祖考朱元璋相比,就是和他手握重拳的叔叔们相比,他也显得政治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坚韧的个性。温顺的性格和自幼所受的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衷心向往的是理想的仁政,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朱允炆视他的三位儒家老师为心腹,这三位大儒分别是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儒。黄子澄曾考中进士第一名,现在被朱允炆任命为翰林学士,参与国事,予以重权;齐泰也是进士出身,他对经书研究很透,是一位对礼学和兵法学有大成的学者,现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授以兵权;方孝儒虽说连举人都不是,但却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当时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朱允炆任命他为翰林侍讲。

    这三位学者用儒家特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影响着朱允炆,他们负责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诸实践,目的是加强皇帝的权威、改组这个浩瀚帝国现有的政治制度。他们都建议新皇帝用古代经典所提出的方法和措施来推行仁政,他们勇敢、正直而又满怀理想。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和实践经历,其实就是书呆子。所有的这些改革举措都没有考虑到建文帝年轻且没有站稳脚跟的事实,因此当这些改革触犯到实权派切身利益的时候,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二)燕王朱棣

    朱棣于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应天,朱元璋把集庆改为应天包含着顺应天命的意思。然而此时前线告急,朱元璋甚至来不及看这个儿子一眼就到前线指挥战斗去了。

  直到1367年年底,朱元璋打算转过年头就登基称帝了,他才决定正式给儿子取名。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以后生下的七个儿子归因为祖上的阴德,从此朱棣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他曾到老家安徽凤阳生活过一段时间,对老百姓的艰难生活有所了解。

  1380年,朱棣就蕃燕京北平,他曾多次参加北方的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伐,在军队中有比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三子晋王相继去世,因此四子朱棣无论在家族尊叙上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都位于诸王之首。

(三)靖难之役

  话说新皇帝朱允炆继位皇帝以后,在三位儒学师傅的影响下开始推行改革。朱元璋在位期间,功臣宿将被诛杀殆尽,他为了御侮防患,两次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藩王,所以各位藩王大权在握,势力很强。

    建文帝朱允炆决定削蕃,他先从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等王先后被废除王位,湘王自焚,其他几人被废为庶民。

    在其他几个势力相对弱小的藩王被废以后,势力最大的燕王成了下一个目标。由于燕王位高权重,所以朝廷在处理的过程中采取了谨慎的态度,而这恰好给了朱棣准备的时间。

    事情爆发于1399年的七月底,有个效忠于朝廷的军官抓到了两个燕国的低级官员并以蛊惑罪处死。朱棣即刻于8月5日起兵,他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南下。

    为了给他的叛乱寻找借口,朱棣在后面的几个月内连发了三篇征讨檄文,他坚持说他正在进行的是终止内乱的正义之举,不管以儒家的孝道去衡量还是用藩王的义务去判断,他都师出有名。他还指责朱允炆没有把父皇的病情及时通知他,让他失去了奔丧尽孝的机会等等。

  其实在叛乱刚开始,燕王在军事上并不占有优势,只有十万人,除了他控制的北京地区的军队,他没有其他的部队可以调动。而朝廷有三倍于燕王的兵力且刚废了几个蕃王,以全国的经济、军事力量战胜燕王,本是绰绰有余的事情。

  但是燕王卓越的指挥能力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不是年轻的朱允炆所能匹敌的。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建文帝这边军纪松懈、指挥不当、相互推诿等弊端慢慢暴露出来了。

  胜利的天平向燕王方向倾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在里应外合下,南京沦陷。

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竟然是因为他?

皇宫后院一片大火,当大火扑灭以后,有人发现几具已无法辨认的烧焦了的尸体。

  朱棣继位以后,对忠于建文帝的大臣扒皮的扒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送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没有人性的"转营"即送到军营里让士兵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他们的尸体就被扔掉喂狗。

为了彻底的铲除建文帝余党,朱棣采取了"瓜蔓抄,灭十族"的政策。有的人犯了死罪,不但亲戚九族被诛杀,连朋友都要一起被杀掉,当时的残酷和恐怖气氛可想而知。

朱棣信誓旦旦的宣称,其实当时朱元璋是要把帝位传给他的,后来被朱允炆篡位了。

可是,朱允炆最终去了哪里呢?

(四)千古悬案:建文帝的最终去向。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下落,一直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六百多年来,学者们都各自寻找证据试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民间也有数支自称是建文帝后裔的氏族在不断衍生着后代。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几种推测。

第一:自焚说

据说燕王攻入京城以后,建文帝看大势已去,于是下令焚烧皇宫,建文帝带着皇后马氏跳入熊熊大火中,有几个贴身侍从也随之自焚而亡。《明史.成祖本纪》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但是,朱棣进宫以后,即下令清宫三日寻找建文帝。烧焦的尸体连男女都分不清怎么就能证明一定是建文帝?况且,朱棣声称以国君之礼厚葬了建文帝,但建文帝的陵墓至今不知在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说法越来越受到学界质疑。

第二:出家说

据说朱允炆见京城被攻破,于是下令纵火焚烧皇宫,自己也欲投火自焚。此时身边一个太监说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一个宝匣以备不时之需。朱允炆命人打开密匣,见里面有三套袈裟、三张度牒、度蹀上有三个名字,分别是:应贤、应能、应文,还有一把剃刀。除此之外,还有一封信,上面写到: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并画上了详细的出逃路线。建文帝一看,知道太祖早就预料到他会有今天,他长叹一声,顺着路线逃出皇宫,早有一小舟在城外等候着他,建文帝于是乘着一叶孤舟、飘然而去,从此成了浪迹天涯的云游僧人。

第三:三清山入道说

据说建文帝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三清山,并任三清宫主持道士。在三清宫有石雕、楹联、石刻等二百余处可供考研的隐逸文化密码。

第四:流亡海外说

这一观点现在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认可,史料的佐证也越来越多。

(五)郑和下西洋究竟为了什么?

其实,朱棣也知道朱允炆并没有死,他虽然信誓旦旦说皇位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但是他终究属于得位不正,所以他也是寝室难安,生怕哪天建文帝从哪冒出来威胁到他的帝位。

于是,他一方面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以让建文帝的追随者们死了心事,另一方面,他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建文帝,可怜他的亲侄儿在国内无处藏身。后来在僧人的资助下,从福建一带出海漂泊到南洋一带以逃避朱棣的追捕。

朱棣在国内寻找多年也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他听说了建文帝到南洋一带的传说以后,组建了庞大的舰队,去找寻建文帝的行踪。他的贴身太监郑和因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郑和,原来叫马和,小名马三宝,他在十岁的时候被阉割成太监以后进入了朱棣的燕王府。后来大和尚姚道衍收他为弟子,取法名福吉祥。

永乐二年(1404年),马和应立下战功,被明成祖朱棣赐姓为郑,并升为内宫监太监,官至四品,从此被称为郑和。郑和通兵法,有谋略,深得朱棣的信任。

1405年,朱棣任命郑和为正使,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造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62艘,浩浩荡荡的出访海外各国。

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竟然是因为他?

郑和出海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大概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朱棣并没有派遣更适合外交的士大夫大臣担任正史,而选择了自己的贴身太监,原因之一就是郑和认识朱允炆而且朱棣信任郑和。

第二:郑和下西洋,并没有走传统的经济贸易路线,而是首先经爪哇、苏门答腊、阿丹、天方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这个线路被学者认为是"寻帝之路"。

第三:郑和所带的队伍,绝大多数是军人,所谓精兵强将,还有部分锦衣卫,而外交礼节大臣之类的人员几乎没有,这明显有征服的意思。而实际上郑和船队每到一处都来去匆匆,带着军队不是打仗,却说是做贸易,但又没有进行相关贸易活动。

第四:朱棣晚年,政权稳定、国家富强之时,他寻找朱允炆之意锐减,郑和的航海使命也随之结束。

郑和的航海历程长达28年,最多的一次船只达200多艘,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郑和下西洋展示了当时明朝的强盛,对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于明代海军相抗衡。"

不管建文帝最终结果如何,这早已成为过去。在朱棣统治期间,他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明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史称永乐盛世。

真所谓: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可怜允炆无觅处,魂牵梦萦难还乡。

相关文章

  • 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竟然是因为他?

    (一)青年天子朱允炆 公元1377年12月5日,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出生。朱允炆的爹叫朱标,是朱元璋立的太子...

  • 霹雳君:明朝人才济济,皇帝为何要派太监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这个故事比较传统,今天我们来说说皇帝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都干了什么事? 郑和原名马三保,听名...

  •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 和平是如何被平等扼杀的

    说到郑和下西洋,你一定都听说过吧,这段历史小学都学过,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个你也一定知道,联络亚非各国,...

  • 郑和下西洋

    郑和 穆桂英 佘太君

  • 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率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航海七次,共到达...

  • 郑和下西洋

    题记:滨江宝船遗址略有思。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AD.1405...

  • 郑和下西洋

    第一次 明永乐三年至永乐五年(公元1405—1407年)。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出发...

  • 郑和下西洋

    朱棣当了君主,就想让郑和去炫耀一下,于是郑和率领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此后他们近30年的时间,七次...

  •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夺得了皇位以后,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折磨着他,那就是皇宫大火扑灭以后,没有用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为了免...

网友评论

  • 幽小窗:这个野史上好像是说过的,郑和下西洋也许就是为了找朱允炆去的。
    我倒是宁愿他出家了,温文尔雅的朱允炆,我还是比较喜欢的。
    教授博古通今
    水中沚: @幽小窗 朱允炆玩手段还是嫩了点啊
    幽小窗:@水中沚 呦谦虚
    水中沚: @幽小窗谢谢小窗,其实我就是愛看中国历史而已,其他书看的并不多😜

本文标题:郑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竟然是因为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dy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