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系列报道之二:在德国上小学,德国的学校体制也是比较典型的,小学是四年制的,小学毕业就要选择今后的方向:做研究或者进入职业培养。
小X跟随妈妈到德国定居,在德国上了四年小学,为了让小X更好的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妈妈毅然带她回国,做了一个国内小学四年级的插班生。通过两种教育体制的对比,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有哪些不同。
教育资源平均
在德国,凡是年满6岁的孩子,会收到市政厅的一封接受义务教育的邀请信,信中推荐离距离你家最近的三所学校:分别是天主教学校、基督教学校和普通学校。学校之间质量,并没有太大差别,因此也不接受选择除了这三所以外的其他小学。
孩子上了哪个学校必须到市政厅报备,同时也要接受义务教育的监督。平时没事是很难请假的,因为在德国人的观念里,这个年纪的孩子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义务教育期间,哪有什么事情比受教育更重要?
不鼓励竞争
德国小学不鼓励竞争,他们觉得让每个孩子的童年幸福快乐是最重要的,要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所以德国孩子每天的睡眠都很充足,他们不会牺牲睡眠来做其他事情,一到晚上六七点钟,大街上几乎看不到闲逛的小学生。
德国小学每天就上半天课,上午8点到11点半。国家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许考试,三年级是否考试学校有自主权,四年级才有考试。平时也有课外作业,但一二年级的作业量要求能在半个小时内完成,三、四年级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即使考试,在德国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三年级,都不会有成绩排名。成绩只有学生本人和家长知道,这是隐私的一种,更不可能像中国这样张贴排名榜了。
在德国,优秀的学生反而不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德国小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支援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着力提高中下等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家长会,老师可能会跟别的家长谈10-20分,而到了小X妈妈这里,总是一句话就打发了:“没事,你孩子挺好的,你可以走了。”
以中下等学生为教育重点还衍生出一项学习铁律——不准预习。小X上三、四年级时,妈妈还收到了学校的来信,心里说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考好的分数让孩子预习功课,学校就特地来信明确反对:假使老师为了诱发孩子的思考而提出问题,这时如果提前预习的学生马上做出回答,其他学生就不愿意思考下去,因为已经知道了答案,这种行为是无意中剥夺了他人的思考权利。以德国老师的经验,小学四年级毕业没有听说哪个孩子不会写不会算,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再课外让孩子预习功课或补课。
德国人认为学习好的学生凭自身的能力足以找到正确的方向,而且到了大学还有继续深造的机会,小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支援和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连学校也弃之不顾,他们将来在社会上就更不会有立足之地。
四年级决定未来
德国的小学只有柏林跟勃兰登堡等少数几个州是六年制,其他地区的小学大多采用四年制。小学四年级以后,德国把中学分为三类: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主干学校。其中,只有文理中学是瞄准上大学的,既学“怎么做”又学“为什么”。实科中学是提高类学校,将来上咱们所谓的大专、中专,培养有技术的人员。主干学校则是培养普通劳动者,更多学“怎么做”,不关心“为什么”,不用特别高的要求。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四年级的时候,这一生的道路就基本决定了。决定的方式是四年级第一学期之前的成绩总和以及班级导师的意见,一般班级导师是会从一年级教到四年级,甚至比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情况。到了小学四年级决定升中学的那次家长会,通常会有比较激烈的争论。
平衡的纠结
虽然在德国上小学很轻松,但是也有很多家长权衡以后对此表示遗憾。因为德国整个中小学学的东西太少了,上大学后就很费劲。德国中学不分文理科,文科有必选科目,理科也有必选科目。比如数学是理科的必选,那么物理、化学、生物就只需要必选一门。如果你整个高中选的是生物,而上了大学去了化学系,那你的整个理化基础是不够的,需要费很多力气去补学。
相对于这一点,中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是都要学习的,基础会比较扎实一点。
这样比较来看,中国和德国好像是走在教育的两个极端,如果能够相互吸取、融合是不是就更好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