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
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过满了就减少一些,不够满就补足一些。
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解读
老子本章的主题是阐述,对贫富分化的差距如何达到一个平等的程度,同时体现了老子的平均主义理念。于是提倡“损有余而补不足”来号召统治阶级具有同理心,要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需为需。力求达到平等性为目的。
根据“木桶定律”的整体利益而言,为了能够消除这种贫富差距,可以用最长的木板去补齐最短的木板,使彻底消除彼此差距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一个和谐与平衡的状态。老子以天之道的博大和人之道的渺小进行对比,告诫人道要效仿天道之结论。
在老子看来,人道是造成天下贫富不均和权力不平等的根源。而天道则是为了追求平等,所以它能长久,能够使人心安,预防动乱的发生。
圣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会把自己多余的部分分享给欠缺的人,但绝不炫耀,绝不居功自傲。而始终保持如履薄冰,谦和卑下的德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