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散文更文800字点赞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

作者: 快乐咕噜噜 | 来源:发表于2022-07-27 17:33 被阅读0次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地之间的资源和财富是有限的,此处多了,彼处必然就少,很容易出现贫富的两极分化。

    同样,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有限的,但人的天性总会沉溺某方面喜好,偏执于某一个领域,那么其他方面肯定会存在短板和不足。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老子在本章给了答案。自然界的大道正是通过反方向调节作用,一张一弛,一损一补,来促进事物的动态平衡。

    人要学习和践行天道,依道而行,才能找准努力的方向。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吗?弦位高了就往下压,低了就往上抬;弓拉得太满,就放松;弓拉得不足,就拉满一点。

    “高”和“下”、“有余”和“不足”,任何一方独大,都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然而“天道”很自然地就能通过反方向的“抑”、“举”、“损”、“补”来调节,确保事物的整体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

    这就是“天道”的神奇之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没有任何形态,沉默不语,却用一双无形的手,不偏不倚,公平合理地调节着天地万物。

    也就是说“天道”隐藏在万物的背后,万物皆有道性,一切都是自然为之,并没有任何刻意之举。

    天地万物共同维持着一个平衡法则,客观世界才得以循环运转。

    大自然已经告诉了我们:天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自然的规则,是通过减损有余来补充不足。而人类社会的规则却不是这样,是通过减损不足来奉养有余。那么谁能把有余的拿出来奉养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解释完什么是天道,老子借此引出了人道。相比天道,人道要显得浅薄狭隘得多。

    因为人性是贪婪自私的,总想打破社会的平衡,去获得额外的收益。

    人类社会的规则是,减损不足来奉养有余。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老子所处的春秋晚期,正是纷争的乱世。

    同一片天下,土地和资源如过于向大诸侯国集中,就会导致激烈的战争。

    同一个诸侯国,土地资源如过于向地主豪强集中,就会引发尖锐的阶级矛盾。

    怎样才能规避这些纷争和矛盾?那就是“有余以奉天下”。

    谁能做到这一点?“唯有道者”,就是了解天道且愿意践行天道的人。

    《菜根谭》说: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乏无虑;高步者疾颠,故知贵不如贱之常安。

    很多人一生都在为名利、权势和地位奔波,有所得却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失去得更多,损失更大。

    《易经·损卦》彖辞曰:“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告诫人们不宜计较利益得失,若能舍己而为人,反而才是领导者的风范,能得到别人的拥护及支持,也因而身受其益。

    因此,对于我们的自我修养来说,也要践行天道,千万不能耽于享乐,千万不能玩物丧志,千万不能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投入太多精力。

    因为,人的灵性是有限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要学会知足、知止。凡事贵在适度,过犹不及。

    生活就像弓弦,扯得太满,迟早会崩断,张弛有度才能长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有道之人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高,有所成就而不居功自傲,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贤德。

    圣人减损自己的“有余”来奉养天下的“不足”,即便是做成了,他也不会觉得有多么了不起,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在践行天道而已。

    人生苦短,功成名就是每个人的人生梦想,也是事业的辉煌顶点。然而,此时也意味着衰落即将到来。

    秦朝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居功至伟。他官拜左丞相,已经是位极人臣。然而,因为贪恋更高的权势,他不仅不思退,反而黑化,和赵高同流合污,篡改遗诏,让胡亥做皇帝,最终被赵高所害。

    临死前,他对同样判死刑的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要规避这一点,就必须学会急流勇退。

    越是成功,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做到冲虚谦下、不盈不满。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千万不能自矜自傲,只有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圣人能领悟大自然中的“道”,所以处处谦虚而退让,不求表现,反而容易得到众人的爱戴。处处求表现、显功劳的,即使确实有其功,也会使人反感。

    这也便是老子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故能成其私”的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lz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