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是生而不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存在差异。
养育几个孩子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和孩子之间秉性不一样。有的孩子活泼,有的孩子安静,有的孩子需要很安静的环境才能入睡,有的孩子则在吵闹的环境中也能入睡,也能睡好。
这些先天因素决定的、呈现在婴幼儿身上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特点,在心理学中通常被称之为气质。
具有不同生理基础(基因、遗传素质)的孩子对待外部环境的先天反应倾向是不一样的。
在面对危险时,有些个体倾向于逃避,有些个体倾向于攻击,有些个体可能倾向于静止不动。
这些外显行为或策略上的差异,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每种方式在特定情境下可能都具有生存价值。如果这种倾向性固化下来,并广泛应用在不同场合中,就可能导致人格障碍。
例如,回避型人格障碍也许就会有如此表现:对任何可能出现的批评情境,个体都秉持一种退缩或者回避的倾向。
面对相同压力或危险,有些个体得病,有些个体就没有得病;有些个体某种情形下生病,在另一些情形下就没有生病。
对于这种想象,从生物医学的角度看,不同的个体由于生理基础(基因或遗传素质)的差异,形成了对于某些疾病的易感素质。具备这些易感素质的个体,遭遇压力或危险时,要比没有易感素质的个体更容易生病。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发现人格障碍患者有着认知方面的易感性:
依赖型人格障碍体现为对外界爱与安全的丧失很敏感;
自恋型人格障碍体现为对自尊、对外界的伤害很敏感;
表演型人格障碍对未能获得外界他人的关注及情感保护很敏感。
虽然我们讨论了个体生物学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决定了个体反应的先天差异和对各类问题的认知易感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生物学基础就决定了某人会成为人格障碍患者。
个体的生物学基础不是人格障碍的决定因素,它只是个体人格障碍形成过程中的背景因素。它只说明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罹患某种人格障碍而已。
至于个体是否罹患人格障碍,最重要的还是重要他人和创伤事件。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053751436e46685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