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心情随笔每天写1000字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作者: 益博社会工作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12:07 被阅读6次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0月18日,晴,风,周四

    按:重阳已过,而秋风落叶的风潮依旧。从南关到北关,沿着和平街,颜天喜饺子馆门前来扑克,聚在在一起,三四个围观,桐树叶子潇潇洒洒,来风有点凉。夹克里穿一件衬衣,敞着怀,打哆嗦。漫步老城的街道,想找到一个愿意讲述的人,还是需要来回摇摆才可能遇到一个有缘人。我在汉冶游园停顿,观察这来来往往的老人,步履蹒跚,甚至需要有人搀扶,依然没有一个解放前出生的老南阳,这让今天的社区漫步充满期待。

    汉冶游园对面的书店,这个现在很少的个人书店依然是十年前的样子,朴实,还能让人安静。而门口的三个老人,只是来南阳二十多年,老南阳城市记忆模糊不清。我循着原来的北关大街,边走边问,试图有新的发现,直到建设路与工农路口东南角门口的两位老人,七八十岁,也是新南阳人,对解放前后只摇头。老南阳年青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人,越来越少。新南阳年老了,居于斯乐于斯的老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切实的景观,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几个卖萝卜的石桥人,还是那个叫卖声,只是这是机器喇叭,而老南阳只是人们在吆喝,旋律感极强,一开腔就知道卖什么来了,那时候光影可以丈量,慢悠悠,时间过的慢。我在北关大街里看东拐街,西拐街,川流不息,而我瞩目的是一个个老南阳,我甚至感到沮丧,没有可以讲述的人。但我回首西边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一手提着萝卜,一手提着饺子皮。寒暄,追问,才知道这是一个在南阳生活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八十多岁。而她所知道的西拐街的两个老人,并没有在家。

    今天,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1

    我叫王淑珍,今年八十一岁,1938年生,现在就在东拐街幼儿园附近住。我老家是南阳县青华乡人。我的父亲叫王凤池,是在乡里教书,在青华乡三里营。1948年南阳解放前跟着王凌云撤退卷走了,后来就杳无音讯,七十年了,不知道父亲在哪里,后来两岸开放以后也没有音讯。

    具体那一年来的我不知道,我母亲姓周是镇平县安子营乡人。父亲走了以后家里很穷,没有办法,母亲就来南阳做针线活维持生活,谁有活了给谁做。那时候北关清货行多。卖炭、杂货铺子多得很。我跟母亲就在西拐街租了个房子住下来。

    1956结婚,在部队上十年,我妈一直在这里住。毛主席不在那一年,一个月后,我母亲是十月九日不在了。那个时候北关还是个扁担街。街上都是从北山上挑下来卖的胡叶柴火。现在的工农路就叫北关大街。当时西拐街东拐街都是草房子,柴瓦房都很少。冬天南阳的溜冰大呀,一尺多长的溜冰条子挂在屋檐下,坑里河里都能上人上车。

    2

    我住在北关,就找到庙多,现在就玄妙观了。那时候庙都有记载。1983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市里都下来一个一个记载有多少庙,多少名,从北关到环城路北边一点,五十多了庙,具体庙名记不太清了。

    我们家当家的老钟,叫钟世祥。解放前家是农村南阳县谢庄乡,1948年在南阳县政府当通讯员,主要就是跑跑腿。后来钟世祥跟着王凌云卷到四川了成都,后来不是王凌云看形势不好,就在四川隐藏起来,找一个四川女子结婚后来被揭发入狱,特赦后在政协工作。

    丈夫钟世祥后来就跟着解放军起义,参加解放军进藏,走着修路,那时候没有真正的进藏路去西藏。雀儿山陵园,我们每次经过就上去看一看。争取来了以后,就是修着路进藏。我们结婚也是介绍里,就是在一起吃个饭就算结婚了。那时候结婚证就是一张稿纸,在安皋区谢庄乡办的。随后在西藏昌都邦达,属于野战部队,今天上这里,明天上这里。高原补助多,海拔两千多走两步都头晕。两个在西藏,两个在内地。我是1956年去的,就在军人服务社。回来后变化肯定大。

    3

    西拐街有两家盖平房就觉得不得了。北关浴池许经理不在多少年了,那时候盖几间平房都不容易,就是盖柴瓦房都很少。在部队几年就回来三回,三年一休假探亲。其实只算两回。第二次回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那时武斗的厉害,打的恶。两派斗争打的不可开交,就没有多少时间。走到卧龙岗两派就火拼,对着打,还有枪,我只有躲在墙角看。

    70年代以后就好多了。专业回来以后任一完小党支部书记。龚广珍老人家和我婆家是一个地方谢庄里。我是她兄弟龚广林的学生。她的兄弟死的早。我回来的时候南阳市正招工。但社区委员会不让走。我1956年没有随部队时就在委员会,当时北关包括东拐西拐居委会。我当时在委员会当团支部书记和村里会计,转业以后就不让走。社区是个群众工作,婆婆妈妈。那时候都有工宣队,就是做群众思想工作的。那时候一个公社的武装部长叫啥也记不起来了,说啥也不让我走。

    南阳变化大,不说别的,南阳扩大了多少倍,有多少老人,就有多少儿童。我在1956年骑自行车的时候,转一个城就不回下车。全流程服务,无懈可击。那时候有个汽车牛逼的不得了,八几年汽车还很少。但大的街道变化不大,老城的街道还是那个样子。

    4

    那个时候会计就相当于民政助理。北关庙多,有白果园。北关地也多,属于蔬菜队,原来都是菜园。我们光管东拐西拐街,和蔬菜队就是一个集体,分三个单位。北关坑少,路多。东拐街有个仪地,穷里很,是个乱葬坟。也就是公议门,原来是国经房,后来就卖给个人了。

    那个时候东拐街有个孤儿院,就在原来中药厂的位置,现在属于东关。在生活困难的时候,还派舍饭。没有生身父母或者没有人关注的,都在孤儿院生活。当时居委会企业多。光我们居委会都二十多个,门面房都二三十多间。那时候是小集体做难啊。七几年还实行计划,在编有计划。我们没有计划就是去取寻找真理的。

    生活一年比一年好。退休职工年年添工资。而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才八块钱。现在轻松没有生产任务,有多少任务,还需要多少任务。我一个儿子三个闺女,一来二去都会好起来的。你说这个事是个好事,关键是有人做,没人做光露脸,有意义吗?谢谢您,您们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后记】跟着老人,边走边聊,指指点点这个老南阳的老样子,可以想象,但鲜少看到原来,因为一切都在改变。房子,社区,人,树,河,井,这些路标,模模糊糊,样子自带一种情怀,这就是真正的老南阳,自在自己,自我沉淀,自我成长。从最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与这个城市记忆相伴随着老去又新生,应接不暇的梦想变成现实,原来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这就是最新鲜的老南阳,从未止步而又常讲常新。

    从前慢,只因为在人群中的人不熙熙攘攘。现在快,皆因为在梦想中的事一个个实现。坐在这个曾经的茅草房子旁边似乎过去与我们很远,其实南阳解放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而已。所有这些,都是老南阳奠定了基础,沉淀的精神,焕发的青春。当我老了,走不动了,依然可以与这个老南阳为伴,如此多娇,也是如此自然,往事涌上心头,似乎并不遥远。

    住在南阳快乐成长,应该成为一种追求和信念。所以我们看老南阳讲老南阳实际上是给我自己增添历史文化感,那是自豪与荣耀的过往,或者是谦卑与困苦的昨天,但依然灿烂如故,秋收冬藏,为老南阳的春天积蓄力量,鼓舞更多。忆今昔,往往过去充满敬意,而一切并不十全十美。所以珍惜过去就是乐观未来,因为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有好多轮回和意念可以看见,就像昨天在今天的倒影,就像就今天在未来的重现。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为南阳地名文化大讲堂的一部分,老南阳人或者老国企譬如南纺、天冠、汽车厂甚至是木器厂等老工人口述一些历史,当然红色文化也是一个考虑对象。通过探访、沙龙等一系列方式,鼓励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记录老南阳的热情。让老南阳人眼里的老南阳故事,通过媒体平台或者网络渠道,感受老南阳有血有肉的风情故事,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发生在老南阳优质精神,链接历史与现实未来的时空通道,形成强大的气场,凝聚南阳的精气神。同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通过社工引导老南阳讲老南阳,可以提升老人们的人生满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个人的城市记忆,汇聚成点线面结合的丰沛的而不是单薄的历史画面和现实碰撞。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讲述人王淑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vj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