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webdata:https://img.haomeiwen.com/i3094694/3aa9227359dd4a81.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还是即将参加高考的少年,时光一晃,我已经从青春懵懂的少年步入老成多思的中年,再读《我》时依然热泪盈眶。
青春年少,梦想的悸动和学业的压力,给了我无法平抚不安和噪动,一张张模拟试卷过后,无法排解烦恼的情绪让我彻夜无眠,而学业苦闷的倾诉换来了爸妈的唠叨,更让我有了想要出走的冲动。幸运的是表姐察觉出来我无声地对抗,她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我看,并告诉我定会有所收获。
半夜人静,打开台灯,小心读完。其中的很多章节我都反复细读,到现在还能记得个别句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这欲望有怎样的一个人间大名,大可忽略不计。”如果说青春的我,有一腔热情血在苦涩沉重的压力之下,如同困兽般无助,《我》便以深沉苍凉的爱和对人生豁达深邃的思考,让炙热的少年莽撞获得平静。当年我以“一个人去报复一场阴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杀死”的负气与不想让父母再担心的决心,暂压了一个18岁少年对自由的渴望,也看淡高考的压力。
如今再读《我》时,自己已为人母,“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都是要加倍的,”刺痛了我这个还未报父母恩情的母亲。当年少不知事,对父母的严格反感抵触,不愿与他们深入交流,从没有对他们说过感谢的话,如今虽已步入社会、结婚生子,还没有离开他们的资助与关怀,在父母日渐花白的头发和一刻不离的深爱之中,我的愧疚与日俱深。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招他回去”是史铁生对母亲的深痛怀念。苦难是毒,若拿它来对付自己的孩子,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选择一饮而尽。母亲面对苦难的勇气和伟大的坚韧,也成为史铁生今后人生路上诸多磨难的引路明灯,随光阴流转,光芒四射,让行进在人生路上的儿子不敢懈怠,不言放弃。
在20岁最年轻美好的年华,忽地残废,饱受病痛摧残,史铁生对生死、命运、欲望、写作做出了终极思考。在地坛里徘徊的15年,他几乎如同一个隐士,隐没在地坛深林幽静之处,四季更替、日落云散、叶飞虫鸣、生长凋谢的岁月细索,都在他的心底留下痕迹,成为他传奇一生的底色。
正是在这段日子里,写作是他对苦难的回击,写作更是苦难的给予,而作品被大众接受反过来也抚慰了命运如此多舛的史铁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在以后的很多作品中他都提及他在地坛的时光。“活着不是为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在苦难面前,也许没有人躲过选择死亡的念头,参透了死亡与苦难,写作遍是一条通往解脱的大路。在必定来临的死亡面前,每一天的余生都以专注写作来驱赶痛苦,玩命写,中其魔障是甘心情愿的臣服。
而与写作为伍,注定要落入思想不断冲撞、灵感枯竭、自我否定的纠葛,“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完蛋本身可怕多了”,写作这条路上的种种自我质疑和创作痛苦,史铁生注定要多过正常人,但越是命运曲折,越能激发出生命的力量。
他总是将写作的痛苦与死亡作比较,经历了多次死而未死的不幸,他才能以一种勇者无畏的精神面对写作,“我得先把自己杀死的市场上”。连他的看惯了生死的主治大夫也感叹:“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命运的不幸,并不能击垮他精神的刚韧,史铁生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完成了大量作品,获奖众多。
在苦难面前,有人丢盔卸甲,仓皇度日,有人以勇气为剑,厮杀疆场,拼个痛快。命运给史铁生的苦难太多,他却以写作为刀,将苦难雕琢成件件精品,化为照亮写作路途的点点星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