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大概是2010年左右,随大流的我开通了新浪微博账号,在这个平台上累计发布、转发微博一千多条,因为不能注销,2012年底清空了全部关注、粉丝和微博。同一年,我又开通了微信,发现另一个连接世界的工具。现在,我有意地减少使用微信的时间,不再频繁去刷朋友圈。
科技改变生活。感谢微博和微信,它们帮我们「杀掉」了很大一部分不知道该做点什么的时间。如今有不少人,只要手头上没什么要紧事做,就会不自觉地掏出手机,打开微博、微信,期待能听到微博的「叮咚」提示音或是朋友圈的红点,像嗷嗷待哺的乳猪一般,时不时到食槽边确认一下主人是否已经送来食物。
第一次发现自己像「乳猪」时,我正一边开着电脑刷微博,一边无意识地打开手机上的微博往下拉,等待着那一声「叮咚」的到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被自己吓了一跳。
我开始反思自己使用微博后的得与失。在微博上,我可以获取资讯,了解好友动态,但是真正有用的资讯和动态并不多,它们往往被淹没在更多的无意义的微博下。而在找出有价值的微博之前,我的注意力总会被他人那些「城管打人」、「搞笑视频」、「心理测试」、「25岁之前你应该懂得的10个道理」、「给男生的50条建议」之类的微博所吸引,一遍又一遍地消费着自己的时间与情绪。与此同时,我感觉生活的很多方面已经受到了影响。
一是时间。使用微博的初衷,本就是用来打发学习工作之外的碎片化时间,可在应该用心读书、写字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就会掏出手机翻微博;打开浏览器要查找资料的时候,我第一个打开的标签不是搜索引擎而是书签上的「微博」,一停留又是大半个小时过去。原本应该专注于某一项事情的「整块」时间,被「碎片化」了。
二是阅读。微博时代的阅读是一种追求「短平快」的阅读。在这里,文字不需要太多,140字以内就好,最好加点图片或视频。久而久之,我习惯了越来越快的阅读速度及越来越短的文字长度,在翻看一本书时,会在意它的厚度跟每一篇文章的长度,看没多少行以后,就恨不得可以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可以把它看完。当时在知乎上看到关于和菜头《碎片化生存》的讨论,对那句「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的深有同感。
三是思考。这是个跟阅读有关但又不仅仅与阅读有关的问题,因为微博带来的思考能力的退化,不仅体现在「浅阅读」上的「不求甚解」,还表现在对事件的看法上越来越趋向于「人云亦云」。比如看到「管贩之争」就指责「城管该死」,看到「公务员喊苦」就批评「工资福利好还装可怜」,看到「女明星出镜」就讥讽「潜规则上位」。评论来得太容易,以至于我们在发表看法上习惯了一种「懒思维」,仿佛手上准备好了各种标签,批阅过后匆匆贴上就算了事。
互联网的世界如此丰富,可在肆意的徜徉过后,我却发觉自己正变得越来越浅薄。人类制造工具,但工具同时也在塑造人。微博也好,微信也罢,这些互联网科技的产物,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可能也在改变我们本身。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关闭微博、减少微信使用时间可能是一种有意落后于时代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对先进事物不适应所作出的退让。能够适应固然是好事,只是面对这个丰富的世界,如果不警惕自己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是否正在丧失,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否已经被互联网产物所影响,只追求「浅水湾」的愉悦,忘记了「海底两万里」还有更值得探索的美好,那在这个越来越丰富的世界里,也许我们就真的越来越浅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