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武威的军事组织
军分区是在省军区范围内划分的军事区域所设立的军队一级组织,以领导机关驻地命名。军分区属省军区建制,同时是中国共产党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州、盟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省军区和中共地区(省辖市、州、盟政府)的双重领导。设有领导机关。领导县(区)人民武装部,有的还辖有一定数量的部队、分队。负责所在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的军事工作,主要是民兵、兵役、动员工作,有的还担负边防守备任务。军分区早自解放战争时期的1948年11月起,就按行政地区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台湾外,各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设立了军分区。
一、武威军分区
武威军分区,是统辖全市地方人民武装和兵役、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军事领导机关。既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队编制,又是武威市委的军事部,兼市政府的兵役机关,受甘肃省军区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
武威军分区是在晋绥军区雁南军分区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1949年7月下旬,根据西北军区命令,武威军分区在西安组成,军分区机关由晋绥军区雁南军分区抽调的175名干部、战士组成。陈士南任司令员,姜胜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魏先建任参谋长。1949年9月16日武威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三军八师进驻武威。9月23日,武威军分区机关进驻武威(今武威城南街)。军分区机关编司令部、政治部、供应部、卫生部。司令部下设参谋科、军务科、侦察科、通信科、管理科;政治部下设组织科、宣传科、民运科、保卫科;供应部下设财务科、供应科、总务科及训练队、武工队;卫生部设医务科、防疫科、管理科。
武威军分区成立后,从四军抽调200余名干部,组建了武威、民勤、永昌、永登、古浪、景泰、山丹、民乐、张掖9个县人民武装部。同时,武威军分区还组建了警卫营,辖2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
1950年3月,武威军分区和三军八师合并,杨嘉瑞任司令员,王俊任第一政委,仲生溢任政委,朱声达任副司令员,兰志杰任副政委,军分区机关的业务工作由八师机关兼管。4月,甘肃省军区警备第六团成立,担负武威地区警备任务。6月,缩编为军分区独立营。是月,武威军分区增设地方武装科,它是武威县人民武装部的前身。
1952年,武威军分区与三军八师分开,重建武威军分区,隶属甘肃省军区领导,分区机关编参谋科、民兵训练科、调查统计科、干部政工科、机要交通科、行政经济科管理科、民运科、干训队、武工队。分区建立了独立一、二营。武威军分区辖武威、民勤、景泰、天祝、古浪、永昌、永登、山丹、民乐、张掖10个县人民武装部。
1955年11月,撤销了武威、酒泉军分区,组建了张掖军分区,驻酒泉,1957年8月移驻张掖,隶属兰州军区。同时撤消了甘肃省军区。
1962年1月,重建甘肃省军区,张掖军分区分编为酒泉、张掖、武威3个军分区,隶属甘肃省军区。武威军分区辖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6个县人民武装部。武威军分区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处、教导队。司令部编作训科、动员科、管理科;政治部编组织科、宣传科。1963年,景泰县人民武装部划归武威军分区。
1966年,武威公安大队撤消,所属部队编入武威军分区。大队直属中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军分区独立连。7个县中队归各县(市)人民武装部领导。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武威县中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县中队,归武威县人民武装部领导。
1969年8月,永登县人民武装部划归兰州市警备区,阿拉善右旗人民武装部划归武威军分区。军分区独立连扩编为一连、二连两个连。
1970年,军分区机关扩编,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三个部。司令部编作训、侦察、通信、军务动员、机要、管理6个科和一个警通班;政治部编组织、干部、宣传、保卫4个科;后勤部编财务、军需、军械、卫生4个科。
1975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甘肃省军区将所属77个县(市)中队及军分区独立营、连全部移交甘肃省公安机关。移交工作于12月底结束。从1976年1月1日开始,正式由公安机关领导。197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县中队改称武威县武警中队,移交公安局领导。
1976年6月,组建武威军分区独立营,辖三个连。甘肃省军区独立师一团一营机炮连调为武威军分区独立营一连,原武威军分区一连改为三连,二连番号没变。
1977年,武威军分区机关扩编,司令部设作训、通讯、军务、动员、机要、管理6个科和电台、通信班、招侍所;政治部设组织、干部、宣传、保卫4个科;后勤部设财物、军需、军械、卫生4个科。
1979年10月,阿拉善右旗人民武装部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军分区。
1981年,武威军分区机关缩编,军分区机关和武装部的科撤销,军分区机关增设了卫生所和警通排。
1982年7月,武威军分区机关和各县人民武装部又恢复了科的编制。司令部编作讯科、军务动员科、管理科;政治部编组织科、宣传科、干部科;后勤部编供应科、军械科、卫生科。各县人民武装部编组训科、政工科、后勤科。
1983年6月,永昌县人民武装部划归金昌市军分区领导。
1984年,根据兰州军区的指示,组编了武威陆军预备役师,同时全区增编现役干部25名。
1984年4月至6月,根据上级军事部门赋予武威县组扩建预备役部队的任务,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完成组建武威陆军预备役师的师直和炮团4719人,武威军分区独立团648人、游击支队209人,武威县游击大队755人。
1985年,景泰县人民武装部划归白银军分区领导。
1986年3月,武威军分区撤销武威陆军预备役师。6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5)135号和(1986)5号文件,武威、民勤、天祝、古浪4个县(市)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改为地方建制。
1994年12月,根据国家八部(委)《关于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自治区)现归地方建制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武威市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收归军队建制后的人民武装部实行军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制度,同时恢复县(市、区)委书记兼任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制度。
二、人民武装部
人民武装部是我国在县(旗,县级市、市辖区)、乡(镇)和大中型厂矿、大专院校设立的军事工作部门。人民武装部是我国武装力量体制的组成部分,是军事系统在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是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军事部,政府的兵役机构,接受军队、地方的双重领导。地方党委书记兼任武装部第一政委或书记;人民政府县(市)长兼任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武装部部长或政委任县(市)委常委。凉州区人民武装部,隶属武威军分区,又是凉州区委的军事部,兼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受军队和地方双重领导。
人民武装部的建制几经变化。1951年起,全国多数县和市辖区建立人民武装部,属军队建制,编配现役军人。1954年改称兵役局。1958年,又改称人民武装部。1961年起,在公社、大中型厂矿、大专院校也设立人民武装部,编配专职地方武装干部。1985年7月起,县(旗、县级市、市辖区)的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实行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工作人员也改为地方干部。1990年以后,部分地区的武装部又陆续改为军队建制。 人民武装部负责本行政区或本单位的军事工作,主要是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县(旗、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武装部队是县(旗、县级市、市辖区)人民武装委员会的办事机关,负责承办人民武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1949年9月16日武威县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三军八师进驻武威。9月23日,武威军分区机关进驻武威。1950年6月武威军分区增设地方武装科,管理武威县人民武装工作,这就是武威县人民武装部的前身。1950年10月全国人民武装工作会议召开。1951年3月后,根据中央军委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的精神和西北军区命令,由武威军分区地方武装科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县人民武装部,录属武威军分区,刘福良任副部长。武威县人民武装部下设训练科、民兵科、政工科,辖13个区的人民武装部。1952年武威县人民武装部扩编为27人。1953年下辖18个区的武装部。
1954年7月29日,根据军委整编会议和全国兵役工作会议精神及7月20日西北军区整编命令,武威县人民武装部于1954年12月改称兵役局,下设动员科、统计科、征集科、民兵科、预备役军官科。
1955年11月,武威军分区和酒泉军分区合并,组建成立了张掖军分区。武威县兵役局隶属张掖军分区。
1958年3月,随着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和军区整编精神,武威县兵役局改称武威县人民武装部,隶属于张掖军分区,下设训练科、动员科、政工科,下辖17个人民公社的人民武装部。
1961年,根据国务院地方区划命令,恢复了武威军分区,武威县人民武装部又隶属于武威军分区。
196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公安部队列入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各专县公安部队统一由各地军分区接受,中国人民公安部队武威县中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县中队,归武威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当时,武威县武装部下辖9区、1镇、53个人民公社人民武装部。
197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威县中队改为武威县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归武威县公安局领导。
1985年6月,随着县改市,武威县人民武装部改称武威市人民武装部。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986)5号文件关于“市(县)人民武装部改地方建设制约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人民武装部划归地方建制。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武装部改称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武装部,隶属市委、市政府和武威军分区双重领导,工作性质、任务不变,下辖7镇,32乡、2个厂矿武装部。
1994年10月,根据国家八部(委)《关于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自治区)现归地方建制的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武威市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收归军队建制后的人民武装部实行军队和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制度。同时恢复县(市、区)委书记兼任人武部第一政委职务的制度。
1999年6月,武威市人民武装部党委被甘肃省军区党委表彰为“先进人武部党委”。
2001年6月,武威市人民武装部党委被甘肃省军区党委表彰为“先进人武部党委”。8月,随着撤市设区,武威市人民武装部改称凉州区人民武装部。
2004年8月,全区撤乡并镇,由原来的48个乡镇合并成38个乡镇,相应乡镇武装部也撤为38个(其中19个镇、19个乡),与另设的9个企事业武装部、7个街道武装部共54个武装部,配备专职武装干部97人。12月,凉州区人民武装部机关和民兵应急连代表甘肃省军区接受兰州军区对西北五省人民武装部军事考核,取得了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受到两级军区通报表彰。
2007年3月17日,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全省人民武装部全面建设联合考评组对凉州区人民武装部进行了考核,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武部”,12月,被表彰为“全省标兵单位”。
2008年3月,凉州区人民武装部被兰州军区表彰为“安全保密先进单位”,10月被兰州军区评为“民兵预备役建设先进单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