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这是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对孩子与捉弄孩子的解说!
初读这些,满足于自己对于文字的理解,但当孩子多次被捉弄后,看看孩子的表现,看看大人的表情,才恍然大悟,原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差不多每天都会带小宝到小区门口一家水果蔬菜店买蔬菜水果。久而久之,和店老板娘也就熟络了起来,老板娘人很和善热情,脸上什么时候都挂着笑容。只要进去就会给小宝一点洗好的水果。这本是件好事,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每次在小宝伸手去接的时候,店主总会提一点条件,不是要小宝的宝宝,就是要亲亲,不给,就吓唬小宝不给吃的了,最后弄的小宝不乐意了才会停止。
我刚开始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当然了,看过的书也成功的还给了尹建莉老师。
但后来,我发现,小宝对于别人给东西总是自己不伸手接,而是要我代劳,去小区里转悠,也不太喜欢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看到人多,就会拉着我走开。有小朋友主动和她亲近,也总是会躲开,等小朋友走远了,又开始问我。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重新翻看了老师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爱的质量这一章节,最后了解到,孩子是处女一种社交恐惧的状态!
店主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不安与不被尊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了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当我明白这一点后,我就暗想,对于以后店主的做法,一定要礼貌而坚决的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