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百忧,是精神科医生,讲述了很多患者的故事。她说,每个患者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荣格说:只有对纯属个人的故事进行调查后,病人的治疗才算真正开始。
陈百忧的分享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小麦子的故事。
小麦子是在断奶的那一天失去妈妈的。她说她从没有“应该有妈妈”的概念,长大后甚至理解和佩服妈妈的决断,抛弃自己的女儿。
她老而贫穷的父亲始终不曾给过一个家。她的父亲是门卫,她和父亲就生活在逼仄的值班室,用随手可掀开的布帘子,分开外面和里面的两张床。
隐私,是不会有了。但父亲竟然还尝试在床边偷养一只鸡,不曾问问女儿的感受。
小麦子和父亲之间没有关于心灵、情感的探讨与交流,即使在她最无助的时刻。
小麦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学校是管早餐的,但因父亲未交学杂费,她只能在所有学生吃完饭后,吃剩下的馒头,好在总会有剩下的。
有一天她饿了,没有等学生吃完,就拿了一个馒头。但这个馒头,最终被两个工友和一个老师,从手中硬抠了回去。
无助的她哭着,却并没有告诉父亲。在此后人生的无数个夜里,这个委屈的小女孩一直在哭泣。
贫穷的小麦子成绩却非常出色,一直是年级前几名。好成绩,懂事听话,让她有几次差点被收养的机会,但她都选择了和父亲在一起。
但后来她想面临被收养,她的父亲从未表过态,等待着她被收养,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被父亲抛弃呢?
读到高中的时候,她的父亲无法支撑她高中的学费了,她最终有了一个养母。
在养母的家里,她格格不入,尽管养母一家都是很好的人,面对这份好,她觉得考一个好大学,接受并感谢这份好,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但她又在心里觉得,她一定会成为“白眼狼”,一定会辜负这份好意。
崩溃是从上大学开始的,她不喜欢选择的专业。想复读,但父亲却把她的高中课本全卖了,这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的人生开始失控了,休学,留级。
她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发给陈百忧之后,很快消失了。在失联的这段时间里,陈百忧也曾尝试报警,也曾寄寓网络,但小麦子都杳无音讯。
漫长又让人煎熬的等待……幸运的是小麦子终于和陈百忧再次取得联系,让牵挂这事的人都松了口气。
小麦子曾经幻想,有一个人完全接纳她,每天都会抱着她,抱很久。陈百忧说,她觉得“那个人”不是爱人,而是妈妈。
如果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有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她可以躲藏,那么她是不是可以经受更多漫长岁月里的层层苦难?
和小麦子重新联系上的陈百优,给小麦子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每天分享一件有意思的事。希望能借助当下的光,掩盖她过往的晦暗。
生命需要我们用体验来改变,因为只有进入内在的信念,才会直接、真正地改变我们。
荣格曾说:潜意识在掌控我们的人生,不认识它的人把它称为命运。
潜意识的核心有两个:自我价值和思想维度。改变自我价值,就是改变自我评价。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明的“三正日记”简单易行,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写下对自己的三个正向评价,第二天早上起床前先看一遍日记,坚持三个月,慢慢内化成自己的正面评价。
帮助别人也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帮助就会收到正面回馈,这些回馈也会逐渐内化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让我们多收集生活中温暖的片段,来照亮不确定的未来吧。
公众号:我思自在
我思故我在,我在则自在,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