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最后的手术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佳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是身在异乡的游子思乡的时刻。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的诗句逾越了几千年,至今仍然适用。
可对于王红梅来说,全家团圆的愿望不能如愿了。
位于郑州市人民路66号的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手术室外,王红梅孤独的坐在手术室对面的座椅上,她脸色憔悴,内心充满了焦虑。她的老公在做手术,已经连续进行了四十八个小时了。她的老公能怎么样呢?是医生那句“我们已经尽力了”还是“手术非常成功”。她不知道。
机器人丈夫这是她第四次给老公做手术了,主动脉血管瘤,每次都是把瘤变的血管换掉,替换的血管是她的老公的细胞的DNA数据克隆出来的,虽然没有排异反应,但他的主动脉血管,就想一个破烂不堪的旧胎,补了一处,另一处又鼓起来了。她早就预感到,手术成功的希望渺茫。
虽然夜已深沉,但走廊里却很噪杂,病人的家属在交流病情,有时传来家属的哭喊声,那是病人离去的反应。
王红梅和丈夫杨家为都是中国月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员工,她是公司的会计,杨家为是货运飞船的驾驶员。杨家为在该公司服务了十五年,因长年在失重的环境中工作,再加上宇宙中的各种粒子的辐射,他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以目前的医学技术,人类可以用药物抑制癌细胞的分裂,但是,杨家为的血管变得脆弱硬化,就像一张被太阳晒脆的塑料布一样,一碰就碎,不能承受血液的压力,短短的五年,他的主动脉血管,就生成三个瘤,做了三次手术。今天,他们在市医院复查就发现了杨家为的主动脉又起了五个包,都差不多五公分了,非常严重。医生找到王红梅,告诉她丈夫的病情,已经没有治疗的必要了。王红梅问:“那,还有多长时间呢?”
医生叹气说道:“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可以活半年吧”
王红梅为老公做了第四次手术,或许是最后一次的手术。
其实任谁都知道,杨家为的病是长期失重造成的职业病,他的病公司是要负责任的。公司对他还是不错的,不像一些私人的不负责任的公司,自己的员工得了职业病后,多是推诿。五年前,杨家为就从中国月球能源开发公司病退了,他所有的医药费除了国家的医保应该报销的外,公司都给他全额报销。并且,杨家为还可以领到不菲的退休金。
正当王红梅愣神的功夫,手术室的门打开了,露出白衣白褂白口罩的医生,说道:“谁是杨家为的家属?”
王红梅急忙站起来,说:“我是,我是!”
白口罩说:“手术非常成功,多让病人休息!先在IPU观察一周,再转入普通病房。”
接着,推出丈夫的手术车。王红梅看到老公脸色苍白,呼吸均匀,正在术后麻醉中。
王红梅眼巴巴的看到老公被送进IPU病房,门就立刻关上,仿佛是生死之门,一头连着老公,一头系着她。
接下来的一周,王红梅都是在焦虑的等待里度过,她除了给杨家为一日三餐送饭外,就是等待,她看一些新闻打发时光。
时间过得真快,杨家为很快从IPU病房转到普通病房。在普通病房呆了半月,他们就可以顺利出院了。
到出院的当天,王红梅去找了杨家为的主治医师——赵浩宇——赵医生。
王红梅,轻轻敲了敲赵医生办公室的门,里面传来“请进”的男中音。她推开门,看见棕色的杉木办公桌后面白衣白褂,戴着一副眼镜的男人,他就是杨家为的主治医师——赵医生。赵医生不但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都是闻名遐迩的心血管科的专家,他是全省的心血管联合会的主席,也是全国心血管科联合会的会员。
王红梅说:“赵医生,你好!我是杨家为的家属,我姓王。”
赵医生指着前面的椅子,做了个请坐的手势。他查一下病历,嘴里嘟囔着:“杨家为,杨家为!哦,在这里!”他接着说:“杨先生的病非常麻烦!我们也是尽力了。”
王红梅说:“非常谢谢你们高超的医术,真是太麻烦你们了!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老公。”
赵医生说:“你不用客气,王女士,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这次手术,我们三个医生连轴转,给他做了四十八个小时的手术,总算把杨先生的命给保住了,但事情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杨先生的血管就像一个破旧的轮胎,补丁摞补丁,补了一处,另一处又鼓起来了,我估计复发的可能性很高,如再复发,大罗神仙也无能为力。”
王红梅说:“现在已经是三十世纪了,我们对这个病还无能为力吗?”
杨医生说:“这个病,除了把全身的血管全部换掉,你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体的血管多如毛发,数量不可估算。除非我们采取克隆技术。”
王红梅眼光一亮,说道:“真的可以克隆技术吗?”
赵医生说:“以目前的克隆技术,利用杨先生的一个细胞克隆出另一个杨先生来不是难事,但难就难在,你只克隆他的身体吗?没有智商,没有思维,就像电脑没有信息一样,这和一个白痴有什么区别。”他又接着说:“杨先生的病,在家好好的养着吧,我估计还有半年的好时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