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完最后一个泛音之后,潇湘水云暂时算是摸排完毕,秉着恨之切必然爱之深的道理,不再深扒一下,对不起自己受的罪。
很早了,想写一些琴学笔记,然后发现经常会写不出来,因为根本没有系统的思考与总结过,那么现在开始,即便再浅显再瞎也是我的。

所有艺术形式,都将根植于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精神气氛契合,从大的层面来讲,这也是一种和吧。
从这一点上开看,在宋代能产生这样一首曲子也不用有什么惊讶的了,从大感觉上想来,这样布局精巧,层层铺排,又花式繁复,指法绚烂的曲子,恐怕也只有在宋这个时代才能产生,画有宋画,词有宋词,瓷器有汝窑,曲子有潇湘,亦可称为一个大时代,各种顶峰级别的文艺形式交相辉映,精致到顶点。人文的整体素养与风骨就在那里,这不是一种巧合,至于现在,都是大部分垮掉的不值一提了吧。
最早接触潇湘水云,一个苦恼是“很是找不着感觉”,最近想来,也是有了一些明白,比如说,“流水”这曲子就稍微好懂一些,你知道大概的感觉是什么,拙劣的总结那么一下,“流水”是线性感觉的曲子,而“潇湘”我感觉是一种氛围,而这团气氛到底怎么表现,潇水和湘水交汇处那个云气变幻、天水相接到底投射到曲子里是个啥样子,确实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意象。
至于说如何找到的感觉,一是师父用手那么笔画了一下,头一句,你的力度应该是这样的。突然就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哦,原来那感觉是那样的。另外的一个原因是我偶然看见了吴景略先生的视频。我只能五体投地的想,我好膜拜,原来潇湘可以这样弹。不管这曲子外表看来如何的表达山水,云影,遣兴抒怀。但是抒发国愁家恨的内核,那么就必然有一种清健的骨架在内,于是首句泛音软塌塌,微风拂面样的状态,就是不可取的。气象万千,是我对这个曲子氛围的评语。

拿到手的琴谱是吴版潇湘,五知斋等琴谱合参,老师曾评价,合参这种比较麻烦,等于参考几种琴谱的一个成果。全曲共18段。
第一段,泛音起始部分,和许多文体结构一样,这段泛音明快飘逸,泛音,记载天地人中对应的是“天”。这一部分句子里音与音的衔接会有一种跳跃变化。比如第一个拂1-5句,和第2个拂1-5,之后的抹6、7,节奏快慢是有变化的,还有7、9、10徽的泛音跳跃,最开始弹,如果不多练习那么一下,你绝对是连续跳跃之下找不着徽位的,许多人弹潇湘都觉得“四连撮”属于难度最高,但是这部分真弹好,每个音都不废,难度比四连撮小不了多少,比如七弦七徽“托”那个泛音,要想做到不阻断声音,还要有力量感,要练习的次数怕丝毫不比“四连撮”少。泛音,一贯给人的感觉就是空灵,套用一些古文结构,这段可以看做起兴,让人看到了烟水朦胧之下的天地灵气。
第二段与第三段,到“掐撮三声”“二上”,结到“云水声”之前。可以看做两段相似的意象。这部分开始重复拂1-5的泛音结构,算是音乐旋律的一个强化,这两段,我现在理解为从“天”的成分加入了人的因素。这两段音域比较广,从五徽到徽外,大量的往复,吟糅,从景物上看,这属于徐徐铺开,娓娓道来,音域低的部分会有幽深秀丽之感。吴先生在处理的时候加了大量的“四转吟”,这种处理我体会的好处吧,大概就是国破家亡时代,作曲家看到了幽深秀丽的山水景物大好河山,也只有反复踯躅,嗟叹的份了,这处理大好。
第四段至第八段,感觉是下一个抒情整体,四八段为云水声,结构类似,小有不同。这两段,也算是点题的部分吧。承接上面部分,这部分的作曲家心情似乎是好了一些。没有了那些漫长的上滑下滑音,也少了嗟叹,想必看过山水之后郁闷的心理有了一些缓解,节奏转稍微明快。这几段包含很多弹琴人比较犯怵的“蟹行音”,加上蟹行之后的七徽567弦的节奏处理,也算难点之一,“蟹行”的节奏要求从慢到快(轻)到慢,这段当初练习的时候,手经常有种要爬残的感觉。还有随后567弦节奏,看师父视频无数遍觉得眼睛要瞎。
第九段第十段,重点来了。截止散勾2、4,六弦上五徽。学潇湘的人都知道,27、16、14、27,四连撮,其实是五个撮,前面还有一个大撮。练习时候屡次想剁手的句子哈。四连撮的轻重是后面渐轻,连贯再加上轻重。难度的叠加往往等于你刚构建了一个小草房,然后沾沾自喜的时候,师父一个草棍插进来,即便是小小的要求,你也瞬间垮塌,然后重盖,这是不断精益求精的乐趣。我们基本就是在这样的盖房拆房的折腾中互相折磨相爱相杀的,但是我这只小猪感觉离大灰狼针都插不进来的理想比较绝望。
这两段速度突然加快,有点憧憬着金戈铁马收复失地的感觉了,就像突然呼出胸中一口闷气,基本上目前跟着吴先生0.7倍速的音频弹,经常会垮掉。即便跟上心里也是少了胸有成竹不慌不忙的气度,局促得如同长草一般。
十一段截止掐撮三声,进复下76。十二段到名指六弦上九徽,就是那个和梧叶舞秋风类似感觉的乐句之后,大概要求也是一样吧,一气呵成,没有停顿,承接圆融。这两段是一个过渡。后面渐进入曲子的结尾部分。如浪遏飞舟之后,进入平稳水道之前,还有些小急促,小晃。感觉这前人的结构铺排还真是琢磨起来,中间起承转合一点都不断档。
十三段截止掐撮三声,往复,带起。十四段,截止滚拂,掐撮三声。这两段又是对仗结构。有相似的结构,处理不同,即相互应和,又相互独立,后面一组,七徽泛音,叠三,45,后面那句甚是美妙,弹得时候就觉得可爱极了,仿佛一个人对着泼天的美景独立哎叹气。1234弦的先挑再勾略不适应。
十五段,截止10、11徽泛音前,十六段,低音区泛音段落。十五段用结尾重复出现的七徽散音与前面段落应和。十六段,低音区泛音与开头有所应和。算一种花式填充。类似插叙了一段,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
十七段,截止大指托五徽打圆之前。十八段,截止尾声泛音之前。然后是尾声。
这三段的作用大概属于作曲家结尾部分回家前,抑郁的坏心情已经抒发了大半,但是还是有那么点壮志难酬的惆怅感,于是只能徘徊徘徊,叹息叹息,大量前后对仗的乐句设计的及其美好,有一唱三叹之感。而且有时候是一个长句,和一个长短句对仗。只有这样的琢磨过后,方知道音乐语言之美,泛音应和开头。完整整首曲目。
以上大概是关于这首琴曲的东想与西想。如此的理解,断断续续、停停走走的花费了自己快要一年的时间,现在再想想作曲者,真的是宋代人的人文素养之高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还听过欧阳老师弹查版的潇湘,那个感觉处理又全然不同,更冲淡平和一些,虽然没有吴先生的铿锵华美,但是更有种泛舟湖上,宠辱偕忘的物外之象。用我自己的感觉,一个更出世,一个更入世吧。师父也表达过,我们弹已经打谱过的作品,其实是在理解别人的音乐体会,其实有可能自己打谱,音乐表现又完全不一样,这样看来,这篇写完也可能属于“缘木求鱼”,有点瞎,但是,又一想捡拾大师们的牙惠,本身也是提高的一种方式。
最后的最后,突然觉得,隔着漫长的时光,我和郭楚望君,做了一次凝视和对话,我可以在这个宁静的夜晚,感受到他的那些个千回百转的情绪,历史上有孔子弹很多很多遍文王操,脑海里出现文王的影像。我虽然没有孔子的能耐。但是似乎也可以看见那个模糊的背影,在历史的长河里惆怅又心有壮志的孤独而去。
写到此大概是个完结,最后也是深深报复一下虐我千百遍的曲子,话说我这脑袋还是更适合直抒胸臆,上阵杀伐直接干的调调。至于一而再再而三的和潇湘较劲嘛,只是不愿意叫他踩到不能翻身而已。不过,看在他那么气象万千的份上,我还是决定原谅他了。突然觉得我像个死皮赖脸追千金大小姐的混混,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