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红楼梦》5个细思恐极的地方,你读懂了几个?

《红楼梦》5个细思恐极的地方,你读懂了几个?

作者: 奇思异笔 | 来源:发表于2021-01-20 17:54 被阅读0次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一个手法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很多看似不重要的小人物,不经意的小细节,可能都隐藏和暗示很多没有写出的故事。

所以,红楼梦里有很多情节,乍看之下似乎没什么,但仔细品味,却会发现隐藏在文字后的深意,这些令人细思恐极的情节,真是越想越觉得不简单。我们不妨以原文中的五个情节为例来说明。

第一、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

秦可卿死亡一回,因为贾敬不愿意回来过问俗事,于是贾珍就更加恣肆奢华,一定要给儿媳找一副上好的寿材,看了不少杉木的都不满意,后来薛蟠就送来了几块好板,但这个板子却大头来头。

薛蟠说:“……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

薛蟠说的义忠亲王坏事,自然是指他被罢官免职,褫夺了爵位,甚至犯了案下了大狱,更甚者可能被处死,所以他没有资格享用这“恐非常人可享”的樯木了。

既然是因为坏事,导致了棺材无人敢买,自然都是怕受牵连,但贾珍为了把秦可卿葬礼办的风光,竟然全不顾及这些,问题就出在这里。

一则,以秦可卿的身份,她只是一个五品诰命,没有资格享用这样名贵的棺木,这属于僭越;二则,这副棺木是坏了事的老亲王千岁曾经预订的,贾珍直接拿来用,很可能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

我们不妨揣测一下,八十回后贾府坏事的时候,会不会将这一段“公案”牵扯出来呢?甚至贾珍用此不合身份的寿材,被人看在眼里,成为日后导致贾府被抄家的罪状之一?

当然,秦可卿身份一直是个谜,曹公对秦可卿的棺木如此交代,是否也在暗示其非同小可的身份呢?越想越觉得事有蹊跷。

第二、贾瑞临死前照的风月宝鉴

贾瑞本可以不死,如果他听从给他风月宝鉴治病的道士的交代,只看背面,不看正面,也许就好了呢,但他偏偏一直看那正面。

这个风月宝鉴有什么奇异之处呢?它的正面是凤姐在里面招手,反面是一个骷髅头,曹公这么安排,是何用意呢?脂砚斋引用唐伯虎的两句诗给出了答案,他说: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原来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就是人这一生的生前和死后,正面是生前的“红楼掩面人”,背后即是死后的“青冢骷髅骨”,其实贾瑞看到的凤姐和骷髅骨,正是王熙凤的生前和死后,完全就是一个人。

通过这面镜子,曹公想告诉我们: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因为正面皆是虚幻,背面才是本真,所以他借道士之口说: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也在甲戌本凡例中说道: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当然,风月宝鉴似乎还有另一层深意,这镜子的正面,象征着金玉其外的贾府,是假语村言,而那背面却是早已败絮其中的甄家,这才是隐去的真事。

这个风月宝鉴正反面皆可照,既然它在贾瑞之死时出现了,如果不出意外,八十回后,风月宝鉴应该还会出现,甚至与宝玉和群芳发生关联,也未可知。

大胆揣测一下,宝玉在真正出家前,会不会从道士手中得到这面镜子,然后他从正面看到了钗黛等人昔日在大观园里追蝶葬花的情景,而反面则由大观园变成了一片青冢?

第三、黛玉吃鲍太医、王太医的药

黛玉天生体弱多病,“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药物从未断过,这一点在原文中也有多处提到,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就说“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黛玉深得贾母疼爱,给她配药的医生,自然得是贾母放心的,毕竟偌大一个家族,明里暗里各种势力拉锯,若不小心,被害了可能还被蒙在鼓里,所以给黛玉配药的医生,最初应该是贾母指定的,就是太医院的王太医。

奇怪的是,通过原文王夫人和林黛玉的一次对话,给黛玉的配药的王太医后来被换掉了。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红楼梦里王夫人很少主动关心黛玉病情,这里忽然问起黛玉病情,且点出鲍太医,可见黛玉换太医一事她是知情的,甚至说正是她用鲍太医换掉了王太医。

很多人据此认为,王夫人可能利用鲍太医在黛玉的药里动手脚,使黛玉病情加重,这样宝黛姻缘也就没了可能。王夫人会这么做吗?我认为不会。

贾母何等睿智,此时身体还很硬朗,王夫人也不傻,她不会如此明目张胆,而贾母之所以让黛玉继续吃王太医的药,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鲍太医的医术不如王太医。二是鲍太医是王夫人所荐,且跟贾府交情远不如王太医,贾母不放心。

但无论如何,从黛玉换太医吃药,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黛玉的病情是越来越重的,可能吃了王太医的药很长时间都不见效,所以才换了鲍太医,后来发现还不如王太医,于是又换了回来。

黛玉的病情也正是在这悄悄的换太医之间,暗示了其不寿早夭的结局。

第四、贾政生日贾母等人的惶惶不定

元春封妃和省亲,是贾府的一件天大的喜事,是无上的荣耀,但在元春封妃的消息确认之前,贾府却不是这样的。

十六回说到一件事,即贾政生辰,“荣二处人丁都齐集庆贺,热闹非常”,大家正开心的庆祝着呢,忽然就听闻了一件事,把贾政等人吓得不轻。原文说:

忽有门吏忙忙进来,至席前报说:“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唬得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

不管怎么说,贾府都是国公府,一个太监来传旨,为什么贾赦贾政朝中为官者都唬的不轻呢?甚至就连贾母等人,在贾政被宣召入宫后,也是惊魂不定,“贾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探信。”

一个赫赫扬扬已近百年的国公府,为何对一个传旨的太监,如此的惧怕,似乎最怕宫里来人传旨?曹公为什么这么写?其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已经交代了。

如今的荣宁二府,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也就是说,贾府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所以对于合府之人来说,宫里传来的消息,大多都不会是什么好消息,尤其在“不知是何消息”的情况下,更是令人担惊恐惧。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曹公这是欲扬先抑,欲写元春封妃一篇热闹非常的文字,必先让贾府之人因不知是何消息而紧张惊惧,前后对比,更能看出加速衰落中的贾府众生相。

对贾赦、贾政、贾母等人来说,也许他们最怕的消息就是抄家,但似乎又时时在等这样一个消息到来,他们的惊惧,其实正是一种等待宣判的忐忑心理。最可怕的不是你知道明天会死,而是你知道你早晚会死但却不知道何时死。

第五、王熙凤的夺锦之梦

王熙凤做过不少梦,众所周知的是秦可卿托梦,其实后文还有一次,虽然王熙凤当作一个玩笑说了出来,细思之下,背后却是令人心惊胆战的大伏笔。

凤姐道:“……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这个梦在王熙凤的眼中,就是很平常的一个梦,甚至像秦可卿托梦如此重要的大事,后来她也并没有放在心上,更不要说这个一个夺锦之梦了。

其实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只要是宫里的事情,多半都跟元春有关,无论是元春省亲,端午赐礼,还是宫里老太妃薨逝,又或者是宫里太监来贾府借银子,其实写的都是元春之事。

王熙凤的这个夺锦之梦,其实正暗示了元春的失势,贾府的锦绣前程已被夺走,随后发生的夏太监打发人来贾府借银子,很好地佐证了元春在宫中的失势,不然谁敢去贵妃的娘家借银子呢?

此时的贾府,也早已日薄西山,贾琏办事连银子都要去当贾母的箱笼了,可见贾府已经到了倾颓的边缘,而这一切跟元春失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上我们看,曹公在布局红楼一书时,各方势力和关系相互交错,明里暗里都在发生着争斗,很多情节他并没有详细交代,但我们通过前后文的串联,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也是红楼梦“不写之写”的伟大之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5个细思恐极的地方,你读懂了几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ok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