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365天,15.25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论语》学习第365天,15.25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1-07-15 08:59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65天

原文阅读: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那一定是经过验证的。(这些经过考验的)人,夏、商、周三代就是依靠他们才能直道而行。”

启发思考:

        我们在《论语》中看到,孔子确实评价过不少人,从鲁国的大夫、家臣,到自己的学生,从本国人到其他国家的人,从君子到小人,有赞扬的,有批评的,有肯定的,有否定的。  “毁”,可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可能会诽谤伤害他人;“誉”,可能只看到他人的优点,可能言过其实而过分夸耀。毁誉和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评价的升级,更具有主观性,带有价值判断的色彩。

        总体来说,孔子评价人是力求全面客观公正的。他最喜欢的颜回,也被他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篇第十一》第4章)。管仲被孔子批评为不知礼,但是也被孔子从有益于天下的角度评价为“如其仁,如其仁”(参读《八佾篇第三》第22章,《宪问篇第十四》第16、17章)。

        可以看出,孔子指出人的不足、批评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树立正气,像孟子一样“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杨伯峻:《孟子译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第9章)。孔子评价人都是从事实出发,不是为了毁誉某个人,而是为了弘扬天下正道,为天下大众着想。 他赞美颜回、冉雍,有时叱责宰我、子路,压抑子贡,戏谑子游,等等,更是真情流露,充满期待。        孔子说,自己从来不会随便地批评人和夸赞人。凡是他所赞许的人,一定是经过考验的、有根据的,不会信口乱说。“孔子也警示自己要“薄责于人”,但是如果看到不仁不义毫不动心,何谈仁义呢?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因为他作《春秋》不虚美、不隐恶、针贬有据,所以才是信史。       

        所谓“其有所试”,就是经过检验、验证、考验的意思。在孔子看来,夏、商、周三代的圣王都是这样做的,他只不过是学习先贤的老办法罢了。根据史书里记载,当年尧对于舜,就是经过了多次反复考验,在各种场合观察他。       

        尧把二女嫁给舜,从内考察,见其居家恭谨,久而敬之;使九男相伴,以观其外。舜耕历山,在雷池捕鱼,在河宾制陶。由于他的表现优良,这些地方的人都受他的感化,一年成聚,三年成都,人丁兴旺,风气良好。舜还发掘使用当时的人才,这些人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内外皆宜,使当时的社会风气达到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又经历了各种考验,摄政八年,才算考试完毕。这就叫“其有所试”。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这句话后世学者有多种解释。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似乎有些以偏概全,三代人怎么可能都如此呢?夏桀、商纣就是反面的典型。钱穆先生解释为:“这人呀,即是三代以来全社会一向有直道流行其间的人呀!”杨逢彬先生解释为:“这些(经过考验的)人哪,夏、商、周三代就依靠他们直道而行!”杨逢彬先生的解释,似乎意思更清楚些。

        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必然反应着自己对待他人、社会和世界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主导的评价标准则反应着一个时代群体的价值体系,与此同时,评价标准也对个人和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引导和塑造的作用。

        《论语》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孔子所树立的君子理想人格标准和以仁为核心的礼制社会标准,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价值体系的底色。 孔子以事实说明被誉者的社会价值,他们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对他们的赞誉就是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社会的直道而行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孔子尽力秉持全面客观公心的评价方式,依然还是我们需要学习参考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习第365天,15.25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rp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