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再会)交响曲》

作者: 十日十月Freddie | 来源:发表于2023-08-02 23:10 被阅读0次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主体是交响乐。他留给后人104部交响曲,在音乐发展史上规范了交响乐形式,确立了古典交响乐的传统形态,人们尊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

    18世纪的维也纳,音乐家没有社会地位。不依附于封建权贵,就要皈依宗教;否则,就会饥寒交迫落魄一生。迫于生计,在整整30年间,海顿为权贵作曲。但在这首交响曲中,他却违悖贵族王侯,谱写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意愿。

    1766年,埃斯特哈齐公爵的弟弟在一个叫作绪弟尔的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拥有126个房间的豪华夏宫。每年,从初春到暮秋,贵族都在这里避暑。海顿和他的乐队也一年一度陪同前往。按照规定,乐队队员不准携眷带属。因此,他们常在这个离开亲人的宫邸中孤寂地度过一年之中的大半个年头。

    1772年,乐队在夏宫演奏,逾期已达两个月。大家归心似箭,向往同维也纳的亲人团聚。因受雇于人,怨绪只好埋在心中而不敢申诉。此刻,深知大家意愿的海顿写了一部升f小调交响曲。在终曲乐章中,他加写了一个慢板乐段。演奏中,各种乐器依次停止演奏,熄灭烛台,离席而去。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孤零零地结束了这部交响曲。海顿以乐器退席形式暗示告别之意,向公爵表示出了乐师的诉求与抗议。据说,公爵理解了交响曲的含意,遂准乐师返回维也纳与家人团聚。此后,这部交响曲就被人们称为“再会”交响曲。

    海顿在埃斯特哈齐宫邸中创作的大部分交响曲均为应景而作,其乐队编制简单,乐曲篇幅不大,音乐情绪平和、温婉,充满谐趣。但“再会”交响曲却激愤冲动,溢满怨忧之情。

    《第45(再会)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在整个乐队的轰响中,小提琴强劲地直冲而来,奏出一支急切活跃的旋律,把人们带到王侯贵族的豪华欢宴场面之中。音乐中隐约感到乐师的焦虑与急躁,但他们仍然循规蹈矩地演奏下去。这大概就是寄人篱下的乐师们有怨难诉的情态吧:

    [插图]

    音乐小小间歇之后,第二主题从弦乐低声部轻轻浮起。在升c小调的朦胧色调中,它感伤地喃喃沉吟。重复的乐句,犹如乐师们萦回于脑际的乡思,难以排遣。

    当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相继再现时,音乐焕发出明丽光泽。受雇于贵族的乐队不得不振作精神进行演奏。但随着音乐的再次间歇,小提琴戏谑地奏出一个带有装饰的优雅旋律。在双簧管不断插科打诨的衬腔中,这个音调流露出贵族王侯虚饰奢华、忸怩作态的意味。乐章结尾,第一主题有力的音型化为乐队全奏,向主人申诉了探亲回家的强烈愿望。

    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忧思的乐章。

    门德尔松在1838年听了“再会”交响曲后,曾说过:这是一段“奇妙的沉闷的乐曲。”在这个乐章中乐师们的愤懑与急切情绪演化为深沉痛苦的低吟。

    这个乐章有两个主题,它们在节奏和音调上有所对比,但在情绪上却都沉浸在难以遣散的郁闷之中。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喑哑地呻吟,断续地发出叹息。第一主题听来优美,却浸透着苦涩滋味,忧思从旋律中屡屡溢出。

    断续的音调慢慢连贯起来,汇成绵延的音流,想要冲出沉郁的愁境;但随之而至的第二主题徘徊着,踌躇着,又将音乐投入苦闷之中。

    在乐章的中间部分,富于动力的切分音型,高低起落,不断扩展,力图拨开阴沉的气氛。但一切努力都未奏效。再现的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像更浓的雾霭,笼罩着第二乐章,缓缓走向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

    在乐师们演奏乐曲时,懒洋洋的贵夫人们轻轻舒展身体,颇有投足欲舞之势。这支舞曲为奢华的大厅带来一股生气。但那起伏不定的音调和强弱悬殊的音量,又潜隐着一种焦躁的倦怠之意:

    [插图]

    乐章中间,音色暗淡的圆号奏出一个朦胧的音调。虽然管乐与弦乐有着简洁对话,使气氛稍显活泼,但这个音调仍将思乡愁绪罩在乐师心头。

    “小步舞曲”再现时,已失去最初的明朗气质。勉强振作中,匆匆关上了乐章门扉。

    终曲乐章由急板和柔板两个部分组成。

    急板一开始,就跃出一个性格坚毅的曲调,汇成壮大声势,在夏宫大厅回荡。但很快又化为奋激的音符,显示出不可遏止的意志和魄力。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乐师们对贵族的抗议,以及他们归心似箭、思亲情切的强烈感情:

    [插图]

    接踵而来的第二主题具有诙谐的舞曲风格。它奔跑着,推动着音乐展开,并引来坚毅有力的第一主题的再现,使终曲乐章形成一个小小高潮。

    终曲乐章的第二部分是海顿专门写成的一个柔板乐段。

    按交响曲惯例,终曲乐章往往以宏大的气势闭幕。但是,海顿为了表达乐师们回家的愿望,特别构思了这个新奇别致的柔板乐段。这就是著名的“再会”段落。

    开始,全体乐队一起演奏一支优雅温和的旋律。在多种乐器的共同伴奏之下,四支小提琴娓娓动情地倾诉着思乡怀亲之意。

    当音乐进行到第32小节时,一支圆号和一支双簧管停止了演奏。乐师起身吹熄烛火,离席而去。接着,憨厚的大管也向人们告别。顷刻之间,另一支圆号和双簧管也挥手向弦乐组告别。

    这时,只剩下弦乐组了。音乐开始焦躁不安,像是向那些先行者发牢骚,又像是他们聚首商讨自己该怎么办。果然,弦乐组也开始有序退席了。

    在低声部的长音延续背景下,低音提琴首先离席。大提琴坐不住了,只奏了19个音符就站起来离去。这时,本该中提琴退场,但第三、第四小提琴不客气地先走一步。中提琴抱怨地坚持又奏了八个小节,便头也不回地向幕后走去。

    这时,孤零零的第一、第二小提琴加上弱音器,轻弱撕哑地继续述说乐师们的乡愁;那音色奇妙的旋律在寂静的大厅里飘荡,动人心腑,催人泪下。难怪王侯们最终还是准允乐师回维也纳与亲人团聚。

    乐队中最后两支蜡烛熄灭了。海顿的“再会”交响曲在两只小提琴奏出升f小调的最后两个音符中结束。

    关于海顿《第45(再会)交响曲》的传说,是事实还是杜撰,多年来,人们已无心考证。因为,这部交响曲的奇妙构思已鲜明地表达出“再会”的意向,并使这部交响曲以“再会”的标题,兴味盎然地留传了两个多世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5(再会)交响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ap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