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不太中听的话,但是因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而陷入不知所措的情况。
比如丈夫说:“客厅这么乱也不知道整理下!”;或者朋友对你抱怨“明明约好一起聚餐却放鸽子,真让人生气”。
听到这类不中听的话,我们大致有四种选择:
首先我们会感到自责,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或许直接指责对方,“孩子那么皮,玩具乱扔,哪来的精力时刻跟着收拾!”;“临时有事不能去怎么了,下次再约不就好了。”;
也有可能感到难过,觉得丈夫朋友不体谅自己;
再或者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与需要,想明白对方的目的。
不管哪种选择,我们都会揣测对方的感受与需要。
假如对方在表达感受时加上需要,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亲爱的,客厅很乱让我很生气,因为朋友晚上要来家里做客,我不希望他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你放了我鸽子,我真难过,因为我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想和你分享。”
比较一下这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只强调他人的行为使他不愉快,却没意识到自己的不愉快正是因为没有事先表达清楚自己的需要导致的。
而第二种说法直接说出了自己的需要,别人也就更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生活中,人们经常利用他人的内疚而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
例如妈妈对孩子说:“你成绩这么差真让我丢脸!”结果母亲指责孩子不努力,孩子埋怨母亲给了太大压力,双方都忽略了自己或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指责往往蕴含了我们的期待,妈妈指责孩子成绩差实际上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这种希望可能很强烈,但是我们却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于是往往产生了负面效果。
而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从自身出发,明确表达自己的需要,善用“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不过学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长久的成长过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情感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总认为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比如为了父母满意好好学习,为了满足爱人的需要牺牲自己,为了陪伴孩子放弃工作。
我们最终成为了“情感的奴隶”。
这样的感情无疑是沉重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往往会不堪重负,自责自己的无能,甚至崩溃地指责对方,于是亲密关系就陷入了僵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