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学家余华的这本《活着》我其实买了很久了,一直放在书架上也没花时间去看,应该说买回来就一直放在了新书架上(我习惯性把家里的书分门别类,看过的没看过的分开放置,也习惯性家里的书架上永远会添置几本新书),好像没有几本新书家里就缺点什么,这可能就只是我对于阅读体验的个人习惯罢了。
昨天晚饭后我随手从新书架上挑了本书正好是这本买了许久的《活着》,或许是因为有些时日没有静心阅读,心绪不宁的匆忙翻阅了几页,才看到第十页就困得不行,然后就早早睡了。今天晚饭后,儿子在书房做高数,先生出差未归,家里异常安静,我继续拿起这书翻阅起来,越翻越是觉得写得真好,字里行间朴实无华,一个个人物事件看似很平常却又生动形象,故事与故事间的关系紧密串联。越读内心深处越是平静,越是能够理解福贵在讲述自己人生经历时的那份淡然。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不再是那个17岁的小姑娘了,也不会因为看到主人公的悲催遭遇哭得稀里哗啦;又或许是因为有些人生经历和福贵有些许相似之处,越是有着共鸣。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当我们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福贵的一生,他前半生过着大少爷的生活恣意潇洒,花钱如流水挥霍无度,后半生却因为家道没落,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富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却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觉得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外甥,甚至还有那头叫富贵的老牛,他在回忆他的一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时,这些都是美好的,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正如这本书最经典的语录“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是啊,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是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咋咋呼呼的喊叫,也不是来自于毫无目的的进攻,而是来自于个人的忍受力,坚韧不拔的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有时候你会发现,当你足够有耐力时就算命再薄,只要不是重疾,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活着》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观察微笑,通过苦难来体会生存的乐趣,教会我们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重重磨难,然后学会放下。
小时候我们总是会觉得忘了带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的时候,觉得跟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成年了找不到工作觉得是世界末日,可是到现在回头再去看看,那些难以跨过的坎,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从前以为不能接受的,最后也在时间的磨合下,慢慢接受了,生活充满了想象,遗憾也不过是常态。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享受过程的过程,无论当初做什么选择都会后悔,但同时我们都明白,我们无法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当时的自己,就算时间重来一次,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故事的结局还重要吗?钱没了可以再挣,工作丢了可以再找,朋友没了也可以再交,爱情没了可以再遇,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你只需要平静下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该走的路都走完,生命那么短暂,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完美的人生。福贵也一样,在他年少无知的少年时期,家境富裕,根本不需要努力就能够随便获得家佣几辈子人都不可能拥有的财富,在那当下,他有挥霍的资本。可是当输掉了一切之后,只能一家人挤进了旧的茅草屋,好在他没有因此沉沦。但是如果时光倒流,他或许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因为在那个时候他预料不到未来,也不会明白赚钱的不易。
其实,人这一生,走到最后你会发现,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好,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让烦恼和焦虑,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和定力,别停,在崩溃中继续前行,这才是成年人的素养。走过一程回头看,你会发现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你会感叹活着就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4425091/ef3a63331cb4169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