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我们介绍他的头衔通常是:时事批评家、最富实力的文学家、最具个性魅力的历史学家等,而他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今天,李敖去到另一个世界潇洒了,不知道那边有没有他喜爱的女人,今晚的夜空又多了一盏亮星。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蝴蝶第一次知道李敖,还是二十年前的一个周末,与一对夫妇的邂逅,与一家书店的结缘。
应该是在90年代初,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们的休闲方式主要就是逛商场,我这个学生也不例外。大家最喜欢的商业区就是东单、西单,三里屯似乎只是酒吧街的代言。电影院还停留在传统运营模式,没有什么大片,接待更多的是学校和单位的包场。
和同学约好一早就来到西单,大街上已经是人声鼎沸。我们早就有目标,直奔最喜欢的明珠百货。进到商场看到的都是黑压压的人头,根本不能近身到柜台前,可想当时有多少人吧。
逛了一上午已经累的不行,虽然还没有到夏天,但已经是红光满面,汗湿了内衣,粘腻腻的,很不舒服。
不过年轻就是资本,嘴上说着累,脚底下也没有停,一直又随着人流走出长安街,来到南面的路上,这边人少很多,也清净了不少。
找到车站等车的功夫,四周看看,发现不远的胡同口的墙上,竖放着一个小灯箱,四个红色大字“三味书屋”。在一丛矮树后面,不很显眼。奥?鲁迅开的?正好走累了,进去看看。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蝴蝶这是我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以外的书店,三味书屋让我知道了,原来书店也可以装饰的很舒服,古色古香很配书店的氛围。书籍也不必一排排的都放在架子上,屋中间的长条桌上,看似随意的摆放,使读者更方便阅读。书的种类也不必面面俱到,这里的很多书,无论从装帧到内容,都是我平时很少接触到的风格。
刚刚还喧闹嘈杂、艳阳高照,一下子鸦默雀静、灯烛青柔,好似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店里稀稀落落的几个人都在看书,他们站着或靠着,有的则席地而坐。我和同学轻脚走到最近的书架,生怕打扰了别人的清静。
当时是无目的翻看书架上的书,看看然后放下。走过一排书架,又到另一排。这时觉得有个人走到我身边站住了,抬头看,是一位穿着深色暗花上衣的中年妇女,她大概看出我没有目的的翻找。
然后从我身后的架子上取下一本很薄的32开的书,轻声对我说:“如果没有找到爱看的书,建议你看看这本,你多大了?”问完之后她把书交到我手上,并介绍说我的年龄可以接受这本书的内容,试试看一看这本书。
她给我介绍的这本书,就是李敖写的《独白下的传统》。是台湾远景书局出版,李敖因此复出,震动台湾文坛。国内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蝴蝶那时候的我既不知道李敖何许人,更不知道这本书的出版经过。根本没看好这本书,也不理解那位女士的用心。她看我拿过书翻看,然后冲着店里坐在柜台后面的一位男士招招手,示意他过来。
那位男士走过来,我听得到她小声跟他介绍我,并征求他的意见,这本书是否适合推荐给我?男士看了眼我手上的书,然后笑着表示没问题,并说学生能够接触更新的思想。说完冲我微笑点了下头,就又回到书桌后面。
女士看我犹豫没有说话,于是做了自我介绍,把她与书店的关系以及书店的一些情况与我交谈。她说话轻轻的,丝毫没有打扰到旁边的人。我一边听,偶尔点头,似乎被他身上散发的一种安静吸引,始终没有说话。
那本书当然是被我带回了家,从那以后,我再去西单,也一定会去三味书屋。在那经常会发现新书,也总能看到他俩在店里照顾客人。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了老李夫妇,知道了三味书屋的故事。因与他俩偶然结识,我才认识了李敖,才知道在争议当中的一个人,依然可以做到特立独行。其后了解了胡因梦,于是又认识了克里希那穆提。
一个人对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在当时往往是无法预料的。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其产生的结果,不亚于蝴蝶效应带来的震动。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身上的一点,去影响别人,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蝴蝶,那么在太平洋那一端的空气摩擦,一定会持久扩散的产生更大的影响。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