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世界里,词语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但凡贬义词,我们会敬而远之,如果从我们嘴巴里出来大有不敬的味道。
记得小时候过年期间,大人就会反复叮嘱我们不允许说不吉利的话,甚至连“剪刀”这个词都不能说,因为“剪刀代表“”老鼠”,老鼠在农业社会的四害之一,农村每家每户没少挨它们的破坏,给原本就物质匮乏的家庭雪上加霜。
“垃圾”是典型的贬义词,如果说到垃圾食品,我们内心肯定会是鄙夷的目光。
吴军在他的《硅谷来信》专门讲了一期“垃圾食品”,文章名字《到底什么才是“垃圾食品”》。
吴军说我们一般认为油炸的、腌制的、高糖高脂的食品是垃圾食品。含有亚硝酸盐的比如香肠、咸菜、酱豆腐等深加工的食品也要算进去。这样一来,不是垃圾食品的,所谓的健康食品就剩不了多少了,也就剩下一些低脂肉类、青菜水果、粗粮和豆类等等了。
吴军说这都不完全错误,但是过于片面。对于垃圾食品先弄清垃圾这个词的概念,英文的垃圾食品是junck food,Junk在英语词典里是指没有用而占用资源的东西。这样垃圾这个词解释就清晰了,实际上是资源错配。比如我们不要的衣服、物品是垃圾,但是对于有需要的人那是好东西。
我们经常走极端,垃圾食品是不好,人们压根不吃,即便要吃也带着负罪感。相反那绿色食品就肯定是好的。什么蔬菜、水果,天天吃这些,久而久之到了一定年纪缺钙,骨质疏松等等症状就来了。
即便再好的东西,你多了就是过尤而不及。绿色食品是这样,垃圾食品你少量吃也没什么不好。
这篇文章,把“垃圾食品”“垃圾”弄清晰了,自然后期就不会纠结垃圾食品吃不吃的问题。
这个就是真正弄清楚了一个概念。
李笑来可是对于概念有独特的个人见解,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特立独行且正确。
李笑来说过他上学的时候,他妈妈就告诉他,其实一本书就是几个概念,搞清了这些概念,那这本书就拿下来了。因此他每次开学,领到课本,自己先看一遍,提炼出书上讲的概念,弄清楚它们。即便上课并不很认真听讲,但是他的成绩还不错。
因此李笑来定义如何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
1、看他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
2、看他脑子里那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从吴军到李笑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对于概念思考的足够多,足够深,足够清晰。概念掌握通透后,形成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决定选择。之所以思考不清晰,纠结,就是我们没有真正弄清概念,当你思考清晰后,自然就没有纠结,选择也水到渠成了。
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这也是道家说的大道至简,概念只不过大道的至简的一种形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