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江雪读书社十分读书社【脑动读书】一...
《呼兰河传》——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歌谣

作者: 佛晓星辉 | 来源:发表于2022-07-31 12:31 被阅读0次

《呼兰河传》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一、作者简介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祖父张维祯原为封建地主,因不善经营,家境大不如前。其父张廷举系师范学堂毕业,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其母姜玉兰,为呼兰著名私塾先生姜文选之女,自幼随父读书。

萧红幼年时,得到祖父张维祯的溺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1930年为逃婚离开家乡。在被困小旅馆时得到萧军的救助,此后,受萧军的影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呼兰河传》的创作始于1938年的武汉,完成于1940年的香港。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曾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准备回到家乡去,也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但不幸于1942年1月因病于香港逝世。

萧红的主要作品有《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萧红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从童年、少年直到中年夭亡,一直处于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但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和抗争的一生。

萧红的故乡呼兰,原来为呼兰县,现在是哈尔滨市呼兰区,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这是座人文历史厚重的古城。

从萧红离开家乡到创作《呼兰河传》,时间已跨越了十年。这时的萧红已人到中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又柔弱多病。在已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萧红充满了童心、诗趣和灵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眷恋,她饱含深情地用纯朴的语言写出了《呼兰河传》,给自己的童年作传,给呼兰小城里那些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这一绝笔之作,为我们留下最温馨的后花园。

二《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正如萧红所说,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娓娓道来的叙述。

茅盾曾在《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一文中写道:“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萧红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再现了小城老百姓平庸、得过且过、愚昧的精神状态和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现状。

小说共分七章,前两章主要描绘了呼兰小镇总体格局和风土人情,包括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具体写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卖豆芽的女疯子、染缸房、扎彩铺、小胡同卖麻花的、卖豆腐的,一家家卑琐平凡的生活。同时也写到火烧云,写呼兰河的一年四季。

第三、四两章写“我”童年的回忆,展现作者在呼兰小城度过的童年时光。其中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这是整部小说浓墨重彩的焦点。

第五、六、七这三章又可作为三个独立的短篇,写了周边的人物,包括老胡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及其命运。

1、东北小城的风情

文章开篇就介绍了东北小城呼兰风貌,“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车夫手上的裂口;卖馒头脚踏有圆滚滚的鸡蛋大冻掌子的鞋子,眼睛晴挂着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小狗夜里的叫声,马毛上了霜等等。从东北小镇的严寒着眼,领略呼兰小城的自然风貌。

你看呼兰河的冬天:“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着严寒好象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在这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交通要道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环境恶劣,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像粥一样,一下起雨来,则白亮亮得涨得溜满,涨到两边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

人、马、车等常常掉进去,可大家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

“一年除了冬天冻住的季节除外,其余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付给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又小了。大家对它怀着无限的关切。”人们议论着、评价着、观望着,比如常常抬车抬马、淹了鸡鸭、淹猪狗,人们就热闹一回,消遣一回。  

小城也有精神层面的盛举,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每到这个时候就异常热闹。

呼兰河的火烧云也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萄萄灰、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

这是多么富有生机和充满着浓郁地方色彩的小城画面啊。

2、祖父和我的后花园

萧红的童年是多彩的,书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一不牢牢刻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祖父忙碌时她的调皮和可爱,都是她多彩童年的生动写照。

祖父已年近七十,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的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童年的作者偷偷地在他的草帽上插上二三十朵玫瑰花,祖父嘴里念着:“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然后祖父就戴着满头红彤彤的花朵进入家门,祖母大笑,父母亲笑,祖父则笑了十多分钟,作者在炕上打滚笑。读到这里我也笑,仿佛那鲜活的画面就在眼前跳跃着。

“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即使到了冬天,后花园给封闭了,但又发现了储藏室,祖父说是多少年前分家时候得来的,手镯、镜子、颜料、观音粉等等,里面的东西样样都好,样样新奇。

还有满院子的蒿草,天星星、葡萄。蜻蜓是金的,蚂蚁是绿的,蜂子则嗡嗡的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像个小毛球似地不动了。

  园子里边还有一棵大榆树。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睡在祖父屋里,跟着祖父学诗,早晨念,晚上念,半夜醒来也是念。好听的诗,就跟着喊。

萧红描绘了一个童话的王国,色调斑斓,生机盎然,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诗情画意。而你也仿佛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

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童话般的情调里,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和自由的生活,也造就了作者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除了这些,还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

3、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书中写得最凄惨的人生,非小团圆媳妇莫属。因为那些婆婆们以及那些冷眼旁观的看客,他们的心是悲凉的。

赶大车的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地喜欢见人就笑。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

小团圆媳妇被婆婆打了一个多月,打昏了泼点冷水继续打;有时吊在大梁上打,用皮鞭子抽,还用烧红的烙铁烫她的脚心,用索链子锁。

胡家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跳大神儿跳出了花样,决定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用热水洗澡,而且是当众的。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昏死过去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无法想象这是怎样的时代,折磨人的残忍,周围邻居的评头品足,既为他们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为他们被毒害不觉悟而痛心。到底是太闭塞的一个所在,愚昧到这种程度。 

4、有二伯的怪脾气

有二伯是个性情古怪之人,不爱与人搭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到祖父家,日俄战争时,多亏了有二伯,才守住了这个家。

萧红故居(网图)

有二伯是个光棍,他最怕别人骂他“绝后”,还有,正是因为他地位低下,所以,他不喜欢别人叫他有子、大有子、有二子……,他喜欢别人叫他二掌柜、有二爷……

有人说,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

他邋遢,爱偷了主人家储藏室的东西去换钱,占个小便宜什么的。但他也是有虚荣心的,爱争个什么辈分的。

5、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命力

拉磨的邻居,人们都管他叫“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去磨坊买年糕,小主人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是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王大姑娘。

他们没有住处,祖父就让他们到旁边的草棚里去住。然而,大家都说王大姑娘不好,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白眼。但他们居然冲破封建枷锁,在穷苦、诽谤、中伤中生活得恩爱、兴旺。

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我们不禁为他的勇敢,也为他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呼兰河传》,作者以纯朴素率直的语言,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又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我”家的院子,晴天荒凉,刮风下雨更荒凉。”这种对家院荒凉的重复吟叹,不仅反映出了家庭氛围的萧索,也透露出了萧红内心深处的飘零感。荒凉之家不可依,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祖父走了,萧红也就到了离开后花园的时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多彩的风土画,凄婉的歌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dek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