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的生机 活力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 活力初中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尤其思想道德教育无不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就应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深挖教材,研究教法,熟悉学生,指导学生科学学法,做到教材与学生的有机结合。
设计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鼓励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动脑去思,细心体验,动口去说,动手去做,用眼去看,充分利用班级授课的小组优势,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大胆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下面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为例进行说明:
导入新课: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歌是学生喜欢的艺术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引导学生读其诗,理解其意,作者表达的真实意思,增加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借此老师展示问题:读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时期?出现的什么社会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你若是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最渴望什么?()
这样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同时,以旧带新,理解,理顺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问题脉络。为进行下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官渡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官渡之战: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填写下表格
名称
官渡之战
参战兵力
袁绍军约110000人
地点
官渡(河南省中牟东北)
曹操军队约20000人
时间
公元200年
伤亡情况
袁军约十万,曹军约八千
参展方
袁军:曹军
主要指挥官
袁绍;曹操
结果
曹操获胜
战争时间
一年零五个月
战争意义
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样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提高效率,同时,对战争的要素再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可是,大家看到了其中蕴藏的问题吗?违背常规却是以少胜多,究竟是问什么呢?
让大家在刚才看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分别从袁绍,曹操双方谈起:
袁绍
曹操
骄傲自大,不采纳谋士的建议
政治上:取得主动权,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
唯才是举,招揽人才
农业上:采用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虚心听取谋士建议。
让学生讲述:相关许攸的故事
经过官渡之战,打败了最大势力的袁绍,其他军阀势力望风来顺,一,让学生再次理解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理解,二也证明,统一是人心所向,结束战争人心所归。
官渡之战后曹操是不是满足仅仅统一北方呢?
欣赏曹操写的一首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诗中可以看到曹操;老骥伏枥,有自己的千里志向,那么曹操的
千里志向是什么呢?曹操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梦想中,而是付出行动,去践行自己的志向,然后怎么去做的呢?
要南下,完成自己的千里志向,统一全国,这是南方有两股较大的实力;刘备,孙权。这样战争就比可避免,终于引发了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启示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仅是力量强弱,还要看战术是否得当:不要骄傲轻敌,要适当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才能胜利。
结合教材81页《三顾茅庐》,讲述故事,在结合81页《赤壁之战形势图》简述赤壁之战的经过,适当穿插一些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讲述历史的能力。
这样让学生意识到统一虽是历史发展趋势,但这是条件不成熟,曹操没有足够的实力,完成统一。
让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上的故事真实吗?为什么呢?是经过作者艺术加工,带有很多虚构成分。很多取材民间故事传说,要和史实区别开来。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 三分天下
曹操
刘备
孙权
经营关中,完成了统一北方
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有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
经营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抢夺了刘备在湖南、湖北的势力范围。
2.三国鼎立(结合83页“三国鼎立形势图”)
政权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经济发展
魏
重视农业,(屯田)兴修水利(翻车)
蜀
在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七擒孟获)。
吴
开发江东,造船也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强者为兵,羸者补户)
让学生看书填写
让学生小组两个问题:
1.三国鼎立局面的原因:(可引导学生从地理、经济、军事方面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地理原因:地理形势造成了三国的相对隔绝。
(2)经济原因:三国经济的发展为三国的存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军事原因:赤壁之战说明三方各自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消灭其他势力。
2.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引导学生看待历史进退的关键是:看看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样经过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东汉末年中央政权软弱,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相互混战,民不聊生,深受苦难,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形成,结束了格局混战的局面,局部相对稳定,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为下一次统一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对本课做一总结: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两股较大的军阀袁绍、曹操为争夺地位进行官渡之战,结果曹操获胜,之后统一了北方。曹操并不满足而是要实现自己的千里志向,统一全国,与南方两股较大的集团,刘备,孙权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之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局部相对稳定,集中时间,精力发展经济,壮大实力,从而推动了社会向前不断发展,进步。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效果好才是真的好,笔者认为教师要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坚守“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让自己拥有丰富的学识,活用教材,以一颗“爱心”包容、接纳学生的一切,科学管理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感觉学有所得,学有收获。最终,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基。
教学无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一如既往在教育教学的路途中,与同伴携手向前,探索着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