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63期“故”专题活动。
“大Z,25课《少年闰土》,你们班上完了没?”我望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大Z,问道。下课了,几位语文老师围在一起,闲聊最近的教学进度。今年的六级部班级特别多,分散在两栋楼好多个楼层,平时大家难得聚在一起。今天有一同事家出了点事情,大家因为要随礼,这才碰到一起。
“谁到现在25课还没上啊?我已经把26课上完了。”大Z回答。据我所知,大Z班的教学进度,与大多数班级的进度差不多。
“唉,看来,只有我们班还没上,因为上次的家长会以及跳蚤市场,耽误了好几节课,我这几天一直都在快马加鞭,估计明天才能上25课。”我无奈地回应道。
“唉,其实《少年闰土》好像也没有多少知识点要讲的,两课时就基本结束了。”大Z又很笃定地说道,她教六语已经好几年了。
“谁说没有什么上的?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我觉得应该讲一讲。因为这篇《少年闰土》只是小说《故乡》当中的一小部分。”我不失时机地回应道。
昨天与几位同事一起听了六(3)班老师上的《少年闰土》,创作背景授课老师一句也没提,我是很不赞成的,可惜当时因为时间问题,没有跟授课老师及时交换意见。
“当年鲁迅在北大教书,还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他回到故乡,位于浙江绍兴的老家,打算把老家的宅子卖了。他的母亲将老屋收拾完毕。一些日常用品,她要留给家里的长工章闰水,也就是小说《故乡》中的闰土。”
我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所谓的“创作背景”。
“他母亲一提到章闰水这个名字,鲁迅的脑海里立刻出现了一幅海边少年晚上看瓜刺猹的美好画面,那时候的他是多么机智勇敢、聪明伶俐啊!实际上,这个画面也留在几代中国人的脑海里,因为《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入选教科书已经有好多年了。”
“几天后,章闰水来取那些日常用品。当时的他已经有五六个孩子了,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密布,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一双常年劳动的手干裂得如同树皮一样。其时,他家里特别穷,日子过得很是艰难。然后,他见到鲁迅时,颤颤巍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老爷’。这就是30年后的闰水。他的窘境,使鲁迅想到了这30年来这些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后来,鲁迅根据章闰水这个生活原型,创作了著名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只是其中的部分片段。所以上课时,我觉得必定要把这个背景交代清楚,这样,学生就有一个把控全局的视野。对吧?”我用商量的语气说道。
“这么一说,肯定要讲的就多了。不过,这些所谓的‘创作背景’,又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讲不讲也无所谓的啦,讲得多了反而觉得浪费时间。”大Z答道。旁边有几位语文老师也随声附和,表示深以为然。唉唉,作为一名资深的六年级语文老师,我竟无言以对。
瞧见了没,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了能考到像样的成绩,老师们上语文课,只围绕有关部门规定的考试内容讲,那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容反而被有意无意忽略了,怎能不让人痛心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