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0年6月,55岁的唐中宗暴毙。他的死被认定为,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为篡夺皇权,而下毒谋害的。
7月,临淄王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
出发之前,对“女权当政”恨之入骨的李隆基,已决心对与韦后有所关联的人斩草除根;即便是襁褓中的婴儿,他都不放过。
有一个被认为属于韦后一党的人,得知消息后,从容举烛捧出一份诏书,呈给李隆基。李隆基犹豫片刻,依然将这个人斩首于旗下。这个人,就是上官婉儿。
尽管如此,李隆基之父李旦登位成为唐睿宗不久,就恢复了上官婉儿的昭容身份(婉儿死时的身份是正三品的婕妤,唐代昭容为正二品);并追封谥号“惠文”(古代能获得谥号的女性极少;唯有皇族或者有特别功绩的女官或夫人,才可能被追谥。)
而且,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念及上官婉儿的才情,命人编纂《唐昭容上官氏文选》二十卷。李隆基的态度为何如此矛盾?上官婉儿到底是否属于韦后一党?
要了解一切,我们就得从上官婉儿的一生说起。
周岁被贬为奴;13岁当唐朝内廷秘书;32岁为机要之首,被称作“巾帼宰相”
唐高宗时期,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曾为唐高宗起草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的诏书。这件事引来了杀身之祸。武则天把他与儿子上官庭芝打入死牢,将他家中女眷贬为官奴婢,发配到掖庭。
掖庭,字面意思是皇宫旁边的一个地方,专门用来收容犯官的家属。当时未满周岁的上官婉儿,就跟随母亲郑氏来到这里。
优秀的文才血统,加上掖庭本身设有的文学教授课,聪慧的上官婉儿逐渐显露出她的才学光芒。
《旧唐书》评价她:
“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上官婉儿13岁时,被求贤若渴的武则天发现了。武则天安排她成为唐高宗的才人(唐朝制度中,才人是宫官的正五品级别,后改为正四品),并让她负责制作内廷的文书诏令。
公元696年,32岁的上官婉儿正式成为内廷秘书的主管。
人们不禁疑问:武则天竟然敢把仇人的孙女留在身边?上官婉儿居然不怀二心地为仇人服务?
从武则天方面来看,虽然上官婉儿受祖父上官仪的牵连被贬为奴,但自己对她的提拔,是贵不可得的恩宠,上官婉儿当然会知恩图报。
从婉儿方面看,无论是对祖父上官仪,还是对父亲上官庭芝,她都完全没印象。而带她进入掖庭的母亲,处于复杂的宫廷环境里,在婉儿长大之前,根本不敢提家仇。那么,上官婉儿对武则天也就谈不上有多深的恨意。
况且,武则天的重用,确实改变了婉儿的奴婢命运。往后的人生路上,上官婉儿都深受武则天思想的影响,并在武则天死后,依然秉承她的女权意志。
武则天对婉儿能力的爱惜,还体现在她在死前对婉儿去处的安排。
在唐朝,皇帝去世了,没有子嗣的妃子就要出家。身为唐高宗的才人,被武则天留在身边,但若武则天死了,无子的婉儿只能出家。
不愿她浪费优秀才学的武则天,又安排婉儿成为唐中宗的昭容。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记载,昭容在唐朝是嫔妃中的正二品,级别非常高。
武则天希望婉儿延续自己的女权理想,辅助中宗,保护武家。这是一场纯粹的政治联姻,并无感情成分。但中宗同样非常器重上官婉儿,以至于在唐中宗时期,婉儿的风光达到了她人生的顶峰。
主持彩楼诗文比赛,“称量天下”
相传郑氏怀着上官婉儿的时候,曾梦见一人给她一杆称,说她腹中孩儿具有“称量天下士”的能耐。本来郑氏很高兴,但当她生下一个女孩时,便不相信这个梦中之语了。
不过,世事无绝对。
有一年春天,唐中宗游玩昆明湖。他兴致很高,提议身边百官都写一首诗,由上官婉儿评比出最好的一首,用以作曲。
于是,100多首诗文便握在了婉儿的手中。她不慌不忙地登上彩楼,一篇一篇地读。每看到不中意的,就把诗文往楼下扔。最后她选出了宋之问的诗为第一名,并高度评价了诗的最后两句: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她认为,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自信,写出了一种有力且坚持的余韵精神。
作为彩楼诗文比赛的评判,“巾帼宰相”上官婉儿果然应了母亲“称量天下”的梦语,确立了她文坛领袖的地位。在她宫外的私宅中,总是文人雅士络绎不绝。他们在那里谈论诗词、古今文事。
然而,在跟随武则天的那些年,上官婉儿已经形成了一种自觉地女权倾向。武则天死后,婉儿便急于物色新的女性靠山。
可是,聪明如斯的上官婉儿,却非常失智地选择了唐中宗的皇后韦氏。
明珠错投
唐中宗对皇后韦氏相当纵容。一是因为中宗是个温和软弱的人,本身没有什么主见;二是因为韦氏在中宗被武则天流放到南方的时候,与他甘苦与共。所以重新当上皇帝后,唐中宗对韦后非常放任。
但是,韦后是一个空有野心却没能力的狂妄女人。
她一心想成为武则天第二,而且想将女权专政一直传下去。于是,她与比自己还“二”的女儿——安乐公主,打起来篡夺皇权的主意。
急于寻找新主子的上官婉儿,未经深思熟虑便撞进了韦后母女的圈子里。她为了帮武则天保护武家,将自己的情夫武三思,引荐给了韦后。
这下好了,韦后与武三思勾搭在一起。为了报答上官婉儿,武三思又把与自己同一阵营的崔湜(大帅哥,但人品忒坏)推送给了上官婉儿。
于是乎,韦后、武三思、崔湜、上官婉儿,再加上糊涂的唐中宗,这几个人就形成了为后世诟病的秽乱宫闱的多角关系。
兵变惊醒梦中人
韦后既要篡夺皇权,当然要先拔掉眼中钉——当时的太子李重俊。于是,韦后一党不断想方设法欺凌他。
公元707年,忍无可忍的李重俊发动兵变,杀入皇宫,想要“清君侧”,诛杀韦后。他杀掉了武三思,但却被部下背叛,兵变失败,最后在逃亡时被手下所杀。
目睹一切的上官婉儿惊魂不定。她开始思考,自己与韦后捆绑在一起,究竟是否一个明智的选择。她的内心从女权治理的想法,逐渐向李唐宗室转移。
唐中宗死后,上官婉儿以中宗的口吻,拟写了一份遗诏——提出让相王李旦作为摄政王,与韦后一起辅助年幼的新主李重茂。但,草诏不被韦后采纳。
婉儿觉得情势的发展,已经超脱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很远了。她起初的目的,虽是辅助女权治理,但她并没想过加害唐中宗。
她对中宗的死充满疑虑,开始尝试与韦后一党划清界限,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上官婉儿把草诏留下,或许将来能救自己一命。
抽身已经太迟
中宗死后,狼子野心的韦后秘不发丧,马上陈兵各王府。她要压制李唐宗室,以达到让她选中的李重茂顺利登基的目的。
同时,敏锐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也立刻密谋布局。他们明白,如果再不动手,天下又将降临李唐子弟的另一场浩劫。
终于,公元710年7月21日晚上,姑侄两人发动“唐隆政变”,迅速诛杀了韦后与安乐公主。接着,在长安城范围内搜寻韦后所有余党,全部斩杀。
“巾帼宰相”的穷途末路
上官婉儿听见动静后,她马上穿好衣服,带着身边的宫女,手捧保留下来的草诏,呈给李隆基。她的生死,就在李隆基的起心动念之间。
英明如李隆基,又怎么会不明白上官婉儿在态度上的转变。他非常清楚,后期的婉儿已经开始脱离韦后一党。但是,上官婉儿始终曾是女权治理的有力推行者。
当初她如何风光,如今她便要付出如何惨痛的代价。
李隆基挥一挥手,兵士将上官婉儿推至旗下。
一者手起刀落,一者香消玉殒。
人生不过“盖棺定论”
上官婉儿的一生,难以用一句话作出评价。
她幼年的身世,令人同情;她少年的才气、中年的意气风发,迸发着耀人的光彩。但她感情生活的混乱,选择男人的眼光,错投韦后的决定,又让她收到后世无尽的差评。
无论如何,人生也不过是盖棺定论罢了。
上官婉儿曾去巴州看望被武则天流放的怀章太子李贤,却惊闻李贤已被赐死。婉儿心下凄然,写下一首诗《由巴南赴静州》: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现在读来,诗中所讲的,又何尝不是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