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汉武大帝》观感(一)
周末休息,看了《汉武大帝》的前十集,感受颇多。
前十集里的汉武大帝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孩子,剧中主要展示的是他的父亲汉景帝刘启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艰难创业。剧中主要表现的是景帝对两件重大事件的决策。
第一件重大的事件是采用晁错的削藩建议,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来势凶猛的七国诸侯之乱。为了平定七国之乱,景帝还忍痛杀死了自己的恩师。所幸,在太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的顽强努力下,最终平定了叛乱。
第二件重大决策的事情是和亲。内患刚除,外患又起。匈奴入侵,大汉无力阻挡,只能采用和亲政策。为了让匈奴相信自己的诚意,景帝又不惜把自己十五岁的女儿南宫公主下嫁到了蛮荒之地。
历史书里,我们能看到的都是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看到的都是对文帝景帝的褒奖和美誉。但在《汉武大帝》前十集里,给我们看到的却是景帝励精图治、守业的艰辛。
戏中二个场景让人泪目。
第一个场景是,为了平定叛乱,景帝不得已杀自己的恩师。对教诲自己二十多年、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恩师晁错,景帝有太多的感恩和愧疚。临刑前,景帝特意为恩师悄悄送别。亲自为恩师恭恭敬敬地斟上最后一杯酒,流着眼泪对恩师说出了自己这样愁肠百结的苦痛:当了皇帝之后才明白,有些事明知道是对的,但不能去做;有些事明知道是错的,但还是必须去做。一代明君,竟然也有过这样的糊涂,制造了错杀晁错、抑郁死贾谊的两大政治悲剧。
第二个场景是,南宫远嫁蛮荒之地时,举家送别忧伤。小小的汉武大帝痛哭着跑到父皇身边,哭诉着南宫姐姐走了,还拿出了南宫临走前为父皇编制的风铃。小刘彻告诉父皇,姐姐临走时说,女儿不能再在父皇身边尽孝,留风铃陪伴父皇。拿着女儿风铃的景帝没有哭,也没有半句话,只是把风铃紧紧地攥在手心,抬起头,含着泪,然后,一声长长的、雄狮般的怒吼!一代天骄,也曾有把儿女送入虎口的无奈!
可见,高贵如君王,圣明如景帝,也不能免俗。他们也有诸多的迫不得己,有许多做不到的事,有许多说不出的苦,有时候甚至连自己最尊敬、最心爱的人都保护不了,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但景帝就是景帝,即使是迫不得已,他也能清醒地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断就断,哪怕断臂割腕,也在所不惜,所以才创下千秋大业,赢得了历史上名垂千古的胜赞。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和亲政策的实行,又为儿子征伐匈奴留下了充分准备的时间。这些高明之举,让自己的威信一步步提高,让国家一天天太平、富庶。最终,景帝稳稳地踏着父亲的脚步开创出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太平盛世。也为儿子汉武帝成就更大的霸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以后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做了很好的借鉴。
景帝既懂父辈们创业之艰难,也为后人守业做出了典范,他是大汉盛世长存的大功臣,足以值得人们景仰。
景帝是后人给刘启的谥号。按《谥法解》等书的说法,景的美誉包含这样一些意思:
“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古人如此释其义: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我的理解是,景帝的成功,靠的是他有远虑,刚强不屈,讲义气,正道直行。
自古以来都是创业难,守业更难。景帝的伟大是既能守住父亲创造的大业,也为儿子打下了再创千秋大业的好基础,确实了不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