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系统思维?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它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主要由4个基本要素组成:输入、输出、把输入转换成输出的过程、控制转换过程的调节机制。
关于系统的另外两篇分享:
系统思维,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的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系统思维,是对事情全面思考,不只就事论事,把想要达到的结果、实现该结果的过程、过程优化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
系统思维与机械性思维相比有何不同?
与机械性思维相比,系统思维的重点在于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来认识和把握整体。而机械性思维则聚焦于整体内部的元素之间的关系,认为解决了局部元素的问题,就能解决整体的问题。机械性思维是从线性的因果关系去看待事物,因此能够解决一些技术性、机械性的问题,但当遇到更为复杂的系统问题(如社会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二、系统思维的优势与劣势
最好的医道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这也是最高明的,需要系统思考的智慧。
具备系统思考的智慧,便能洞悉系统内在的结构,并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敏锐的洞察力,见微知著。这是系统思维的优势。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真正东洞悉系统思考的人,其工作成果的外显往往也不足,外人看来会显得平庸而被忽视。这是系统思维的劣势。
举一个经典例子:
古时候,扁鹊的医术最出名,因为病情严重的人都会找到扁鹊,最终也确实解决了问题。
但是,医术真正高明的是扁鹊的长兄,在病情尚未发作的时候便已铲除病因,因此长兄的知名度远低于扁鹊。
还有另一个相似的案例:
两位相邻的乡长,A一位善于做改善性、预防性的工作,如整治河道、修建水渠等;另一位乡长B则善于新建马路、高楼。
一次,两乡遭遇洪水侵袭,A所在的乡,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而B所在的乡,受灾严重,马路被淹、楼房被冲垮,但是乡长B带着众人抗战在一线,最后累倒在场,却受到了领导和乡亲们的认可。
后来还因此荣升副县长,而乡长A还只是乡长,他的系统经验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如何用系统思维认识世界?
《极简项目管理》中提到,我们可以把世界定位为4个层次,分别是:反应层、模式层、系统结构层、共同愿景层。
1.反应层(也称事件层)
处在这一层的人,主要关注每天、当下发生的事情,就像上面的例子,乡长B考虑的是防洪一线的工作,这是在“见招拆招”,只对当前的事件作出反应,而没有控制事件的发生。
2.模式层
处在这一层的人,主要关注的是事件的模式、寻找事件发生的规律。就好比乡长B,加强救灾能力而进行人员培训、物质准备、方案准备等工作,以便日后在险情发生的时候,快速应对。
3.系统结构层
这个层次的人,主要关注事件模式(规律性)的根源(即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到预防的方法,开始面向未来。同样用上述的例子,乡长B应该学习乡长A,因为两个乡相邻,但上一次险情的时候,A所在乡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洪灾,因为其排水系统较为完善,因此并不需要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进行险情应对,这便是在系统结构上的领先之处。
4.共同愿景层
处在这一层的人,主要关注的是创建一种新的模式,以替代低效的旧模式,建立新的系统取代旧的系统,这是真正的面向未来。就像乡长A,在建设好排水系统后,继续探索新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排水效率,并提升人员的操作经验,设定系统操作的最佳时间和操作幅度等等,并把这些经验分享到B的所在乡。
核心观点来自《极简项目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