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课例研究
文/丹老师
目录
一、备课过程 五、文体知识
二、研究课标 六、教学环节
三、研究教材 七、于式一招
四、文本解读 八、课后反思
一、备课过程
(一)选课
第二次选课没有太多的犹豫,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想挑战一下自己对说明文的把握,再有就是在别的研讨小组要对《松鼠》一课进行同课异构,因此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五单元第17课《松鼠》。
(二)备课
1.备朗读
一篇课文无论文体是什么,朗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准备《松鼠》这一课的时候,我前前后后朗读了无数遍,我深知对于一篇课文,只有自己吃透了搞明白了,在课堂上才会有侧重点的传达给学生有效的信息。
这篇课文语言风趣,读起来让人心生爱怜之情。我自己在备朗读的时候抓住语言文字中的关键信息,透过词意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在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时候,在朗读中体会松鼠撘窝的过程,同时在字里行间还描述了窝的特点。我抓住这段中“先……再……然后……”这几个关联词反复朗读,这就是一个训练点呀,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写松鼠“自述”的环节,这样引导学生在表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时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同时有了这三个关联词做支撑,学生很容易就表达出来课文中松鼠撘窝的经过了。
窝的特点是:又干净又暖和,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这三个特点是这段话里的原文,那么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炼出来就是我在朗读中所感悟到的。每一句话都表述了一个特点,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
2.备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这节课中我采取启发式、交流式、课件演示、资料呈现等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由于《松鼠》一课语言通俗,条理分明。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在预习的过程中,我提前给出预习单,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理解文本。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让他们通过自读、默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通过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来解决。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师生合作共同探究。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提高自己梳理信息、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和内容第8条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到具体的第三学段的目标中,关于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聚焦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写说明性文章。本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其特点,并尝试写一篇说明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围绕这一要素,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不同类型,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太阳》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太阳;《松鼠》语言活泼,描述生动,作者抓住松鼠的主要特点,形象地介绍了松鼠的外形、习性等。两篇课文的课后题都与习作要求紧密联系,为单元习作做准备。《太阳》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松鼠》课后题让学生梳理相关信息,并且关注说明文不同的表达特点。
三、研究教材
《松鼠》这篇课文抓住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高超的撘窝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而生动地介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本课一共分为5个自然段,每段独立表意。第1自然段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动物,乖巧、驯良,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相等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第2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并且白天休息,夜晚才出来活动。第3自然段侧重表现它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从“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机警,从它蹦跳的动作表现它的敏捷,从它喜欢秋存冬粮来表现它的聪明。第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撘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及窝口的特点来表现它的聪明才干。第5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时间及爱干净的生活习性,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松鼠为什么讨人喜欢。
课后题与习作要求紧密联系,为单元习作做准备。《松鼠》的课后题让学生梳理相关信息,并且关注说明文不同的表达特点。
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在指导学习这一题的时候,引导理解学生本文是一篇科普短文,语言优美、富有趣味。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阅读所得,对信息进行分类。可以用分段梳理的方法,还可以更细致地分条整理,比如,松鼠的外形从“面容、眼睛、四肢、尾巴、进食动作”等方面梳理。提炼出关键词语后,为了能够一目了然,采用小组合作列提纲、画图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分条呈现。
第二题中出示了三个例句,引导学生读下面的例句,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体会表达上的不同。在这一题中以第一个例句为例: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引导学生对比读一读,思考例句和课文在介绍松鼠外形时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不同?分别有什么作用?通过交流,体会这句话是从松鼠的体形、身长、尾长、体重四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外形,采用客观严谨的数据,用词准确,让人觉得简介明晰;课文是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方面来介绍松鼠的外形的,突出了松鼠的特点,语言形象生动,让人觉得活泼有趣,能激发阅读兴趣。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体会第二、三个例句与课文相应内容在表达上的不同。
这个时候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是否能说出从例句和课文相应内容中读到的不同信息和不同感受。第二个例句在松鼠撘窝的地点、所用的材料以及窝的大小等方面提供明确简洁的信息,而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详细地描述了松鼠撘窝的过程,表现了松鼠的聪明、能干。第三个例句提供了松鼠换毛的季节、产仔等信息,而课文第5自然段还谈到松鼠毛发的颜色以及松鼠如何梳理毛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松鼠爱干净的生活习惯。
四、解读文本
《松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这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描写为手段,生动传神地说明了小松鼠的外貌和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
对于这篇课文,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1.关注背景
每次解读一篇文章,我总会先读上好几遍找到突破点进行解读。这篇课文虽是说明文,但语言风格生动活泼,所以我首先关注到的就是写作背景,关注背景固然离不开作者。
布封是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孟巴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原名乔治·路易·勒克来克,因继承关系,改姓德·布封。布封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了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他写的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布封的《马》被选入七年级第29课,《松鼠》被选入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课文,部编版5年级上册第17课课文。
《自然史》中有文学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性的,是对动物的描绘。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在他笔下,小松鼠驯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都受到布封的赞扬;啄木鸟像苦工一样辛勤劳动,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处、毫无争斗,引起他的向往;他把狼比喻为凶残而又怯懦、“浑身一无是处”的暴君,他把天鹅描绘为和平的、开明的君主。布封通过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眼光,将动物拟人化,反映了他的社会政治观点,表现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不满,寄托了他对“开明君主”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想。他的动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义,而其又渗透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
2.关注语言
《松鼠》是一篇说明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时并不感到枯燥和乏味,相反,读来倒很有情趣。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A.说明语言形象、生动。
这一点是相对于平实说明而言的。作者在介绍这种小动物时,不是像写说明书似的,将松鼠的特点(包括长相、性格、习性等等)直接告诉读者,而是运用各种描写手段以及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这种小动物。例如:《辞海》中介绍松鼠的尾巴时,只有“尾蓬松,长16~24厘米”几个字,而作者对松鼠尾巴的介绍就显得既形象,又能让人喜爱。文章就显得生动起来了。
B.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文章还运用描写的方法(例如“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和拟人的方法,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文章还准确地运用了词语。例如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范围时写到:“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这其中“从来”“也不”“只”等词语,清楚明白而准确地写出了松鼠的活动区域。又如作者在写松鼠做窝时,用“先”“再”“然后”等表示工作程序的词语,将松鼠做窝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写得有条不紊,用“搬”“放”“编扎”“挤”“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说明了松鼠做窝时的动作。这些词语的恰当运用,说明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
3.关注对比
在对比《松鼠》和《鲸》这两篇课文时,我有了全面的认识。虽然都是说明文,但是不管是在语言风格上还是表达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
《松鼠》这篇课文以生动传神的描写和准确简练的说明,介绍了松鼠这种漂亮的小动物,抓住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高超的撘窝技巧等方面进行细致而生动的介绍,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鲸》是第五单元的一篇习作例文,这篇课文条理清楚,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介绍。教材中的四次批注分别从用词准确、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好处、分类介绍、形象描写等角度,指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写说明性文章,并尝试借鉴和运用。课后题引导学生对照批注和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鲸的特点。
4.关注插图
部编版的教材上,有一大亮色就课文中的插图。画面感很强,直击课文的中心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松鼠》这篇课文中,在课题的右边是一只侧身站立的小松鼠,与课文第一段的描述完全吻合。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图中的小松鼠果真如此,轻巧地站立在雪地里,右前足微微抬起,越发显得俏皮了。
这张图片的构图也非常有意境,将松鼠背后的树木和雪地进行了虚化处理,突出表现出了松鼠的可爱模样。让人一看就会爱上的感觉。
五、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描写大自然中的小动物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松鼠的形态、颜色、用途等方面的细致描写,勾画出了这种小动物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性格,突出了松鼠令人喜爱的特点。
如果说它是说明文,因为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说明了松鼠的形态与颜色、驯良与乖巧;肉、毛、皮用途广;繁殖能力;及其他特点。如果说它是文学作品,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将自己细致入微地观察与研究的结果用文学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给人以一种艺术享受。
这种文艺性的说明文又称为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有力求知识的科学性;活泼生动,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叙述,可描写。还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引人入胜。《松鼠》这一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
六、教学环节
在学习王荣生教授的专著时,关于课堂环节的讲座给我很多启发,课堂的环节不宜过多,三个最佳。我谨记这一点,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也是分成了三个环节,分别是:问题导向,检查预习;合作探究,自主解读;感悟写法,当堂练笔。
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向,检查预习时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从这个问题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且继续考察了学生的总结和梳理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合作讨论,旨在锻炼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通过活动内的三个问题指向找到教学目标的落脚点。第一步是讨论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特点?第二步是结合讨论结果分类整理相关信息。第三步是师生共同提炼关键词,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感悟写法,当堂练笔。在这一环节中迁移学习了于老师在《新型玻璃》中指导学生写“自述”的教学环节。在学生整理好松鼠的相关特点时,引导学生写松鼠的“自述”,在这样的写作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学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写法。
七、于式一招
《松鼠》这一课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习作单元,让学生集中学习不同类型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其特点,并尝试写一篇说明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在准备这一课时,我又认真研读了于老师《新型玻璃》这一课例,于老师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有关的常识,把常识性课文上成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引发我思考的是于老师在第二课时的写作指导。
于老师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分小组“自述”的方式,要求学生写下来,以第一人称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下来,为自己做个广告,并且要实事求是地夸自己。这样的训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利用课文上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同时,也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我在设计《松鼠》这一节课的时候将于老师引导学生学写“自述”的训练点迁移过来。在第二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也设计了引导学生写松鼠“自述”。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过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通过“自述”的方法指向写作,我就仔细研读如何在《松鼠》这一课把松鼠的这几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充分掌握再进行“自述”。
课不离标,有标就会有方向。《松鼠》这篇课文的课后第一题是: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我将这一问题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活动,活动的内容是这样的:(1)作者大概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内容?(2)结合以上问题分类整理相关信息。(3)交流后提炼关键词,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展示交流过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梳理,可以是思维导图,可以是树状图,也可以是分段表述等。学生在小组内达成一致后纷纷完成。有了这样的梳理做铺垫,再进行“自述”写作的时候条理就更清楚了。整理好以后我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小松鼠的特点我们都已经基本掌握了,并且还这么有条理地梳理清楚了,如果你现在就是这样一只可爱、驯良、讨人喜欢的小松鼠,你要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呢?我们来进行分组分别从一个方面写一下小松鼠的特点吧。
我的话音刚一落,学生已经开始动笔进行创作了,我看到平时对写作文十分发愁的同学也自信满满地写起来了。我想这一方面是通过梳理自己心中有数了,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作形式会让自己更有话说吧。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学生的作品:
(一)关注松鼠外形特点的“自述”
5.2班 高梦冉
我是一只漂亮、乖巧、驯良、讨人喜欢的松鼠。我的特点可多着呢!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等等,我的颜值也是很高的哟!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美丽又动人。我的尾巴老长了,一翘就翘到了头上,这样还可以歇凉呢。我经常竖着身子坐着,那吃相跟人一样,像人们用手一样,不过我用的是我的前爪,抓起食物往嘴里送,正是因为这样人们都说我最不像四足兽了。
5.2班 林致程
我是一只松鼠,我总是躲在我毛茸茸的尾巴下面,而且还不能让人类发现我的踪迹,不然他们一定会把我给抓住卖掉的,所以我要把我的巢建在森林里最高而且很粗的树上。
我如果碰到人类了,我会不到5秒爬上一棵大树,因为我有锋利的爪子,而且我的动作很敏捷,然后用尾巴挡住自己,让人类误以为我是一个松果,等他们走了以后我就赶紧跑。我希望人类可以不捉野生动物,这样森林里的松鼠越来越多,我的同伴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关注松鼠活动范围的“自述”
5.2班 靳荟暄
我,是一只雄性的松鼠。我从小就是白天很少外出,一般都是晚上出去。白天的太阳就好像是催眠药一样,一看就睡。而晚上的月亮仿佛是兴奋剂,一看就有精神。
我们松鼠的身份很高贵,只有大树才配得上给我们做窝。我们也不太喜欢喧闹的城市,只喜欢宁静的森林。
5.2班 栗凡景
我是一只松鼠,我们是一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也很讨人喜欢。我们不喜欢躲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小鸟一样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我们喜欢在树上做窝、摘果子、喝露水,如果风刮得太厉害了,我们就会从树上跳下来。而且在平原地区也很少看到我们,我们更不喜欢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在小树林里,我们喜欢在树上。
我们有一个奇特的生活习惯,我们只有白天在树上歇凉,到晚上才尽情的玩耍,我们似乎很怕强烈的光。
5.2班 申子卉
我是一只松鼠,是一种经常在高处生活的小动物,经常在树上玩耍,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只有风刮得太厉害了,我才肯勉为其难的到地上。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般不会出现在平原地区,不会接近人的住宅。还有一点你应该想不到吧!我不待在小树林里,而是待在很高大的树上。
我和我的远方表哥猫头鹰一样。在清朗的夏夜你可以听到我和朋友们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我们不喜欢强烈的日光,总是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去奔跑、玩耍、吃东西。
(三)关注松鼠行为特点的“自述”
5.2班 秦嘉赛
“哇,今天又拾了这么多的榛子,收获满满啊!”大家好,我是松鼠,等我一下我去放到树上榛子,顺便向你展示一下我那锐利的爪子,敏捷的动作。看,这是我临时居住的处所,老树中的空心是我一点一点的刨的,用那锐利的爪子三下两下就能完成,我会把每天捡的榛子塞到空心里储存起来,留到冬天吃,不过到了冬天,我们还可以在白雪皑皑的雪里找榛子。但你还是很幸运的,我们从小就有一个规矩,祖祖代代都要遵守:如果有人触碰一下我们所在的大树,我们就会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到另个树上。我的爸爸妈妈不在才敢跟你说话呢,下次见吧,他们回来了。
5.2班 杨楠
大家好,我是一只可以听懂人话的松鼠。大多动物都需要冬眠,我也不例外,在我冬眠时,我十分警觉,没有人能偷袭我。但我也会粗心,前几天我过冬的食物不够了,我只好去雪地里面找,而且找到了很多榛子,可是我捡榛子的时候被一只狼发现了,我马上跑回家,幸好我家建在树上,要不然就完了。
八、课后反思
潜心研究,认真上课,用心反思。
虽然《松鼠》这一节课是在自己的班级上的,但是整个研课和备课的过程依旧是刻骨铭心。我把所有环节用文字记录下来,特别是在整理课堂实录的时候又让我对自己的课堂站在第三视角剖析了一遍。每一次的反思都有新的收获。
在这一节中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写的松鼠“自述”文章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评阅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奖励了5名同学,将他们的作品发表在了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学生的写作热情更高涨了。
当然了,一整节课下来也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一)语言需要再精炼
听名师的课堂实录,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指向性的,并且基本上没有一句废话。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不恰当语言,有些冗余、有些模糊。虽然在备课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语言尽量完美的呈现,但是到了真实的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语言。我多次反思这一缺陷,虽然有些许改善,但是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分析其原因还是对语文课堂把控和课文的解读亟需提高,没有把课堂的提问具体化、清晰化。
(二)引导需要再恰当
课堂环节的设置我斟酌了好久,原本设置了两个小组活动,在试课的过程中由于课堂容量太大又重新修改了教学设计,只保留了一个课堂活动。高效的课堂是要有取舍的,一课一得足以。这一节课在小组活动的引导方面并不是很精炼,学生在展示的时候就没有预想的那么充分。特别是在小组活动的第三个问题:交流后提炼关键词,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由于学生之前做过预习,每一段所介绍到的松鼠的特点都有所掌握,因此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直接汇报出了关键信息。现在想来,即使学生能够准确回答,也可以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细读中加深对描写松鼠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点是需要我深刻反思的。
(三)节奏需要再放慢
“慢工出细活”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课堂上,以标定教,以学定教的方法不能变,灵活多变的应该是随时吸引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慢工”就是要等一等那些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欠缺的学生,给他充足的思考空间。语文更是一个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我们在是学情和试卷分析的时候通过数据表明有很大提升空间的是班里在中下游的学生,他们还有很大的潜力等待着去挖掘。在上游的学生不管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能力都是不必我们太过担心的。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就在做深刻的反思,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形成的梳理方法和关键信息,是否能够覆盖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起来。升入五年级以后,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在提高,伴之而来的还有极其明显的差距。身体发育是一个客观因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走心,作为老师最应该做的就是把控好这个平衡点,让绝大部分的孩子在当下的每一刻与自己的前一刻相比是有进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