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68557/eec2c0a07e0d7668.jpg)
我参加曹雪芹学会的品红课已经有一段日子,平常也自称“红迷”一枚。对此称谓,颇感自豪与得意。跟随品红课的节奏,从诵读《红楼梦》的文本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均是单独品红不可彻悟的。与此同时,也感到生活得其沾溉,思想得其点化,整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
今日,读到第七十回《林黛玉重起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读着读着,猛然有了新的体会。竟是缘由一位西方的哲学家。
他就是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布伯著有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名为《我和你》。在这之前,对布伯的思想理解并不深刻。仅限于意识层面的理解,并未有很多体验。但共同学习第七十回的课堂上,突然就有了醍醐灌顶的通透之感。
在《我和你》的开篇,布伯说道:
世界,对人来说有两重。因为人的态度有两重。
人的态度有两重。因为人能说的基本词有两重。
他说的基本词,就是“我和它”以及“我和你”。布伯的意思是说,世界的本质是关系。世界只存在两种关系:一种叫我和它,一种叫我和你。具体解释是:当我把客体对象看作实现目标的工具时,我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我和它”的关系,“我和它”的关系在布伯看来只是一种经验和利用的关系;而当我把客体也看作是关系中的主体时,我们创造的这种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一切才是活生生的,现实的。“我”视世界为“你”,“你”视我为世界。
之所以想到这一段,是因为听红迷朗读了《桃花行》后,意识到黛玉在写桃花时,就是进入到我和你的关系形态。黛玉全然将桃花看作与她自己同样的生命存在,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内人比桃花瘦”。
由此我问道:什么样的人能写诗,什么样的人能写出好诗呢?
我认为一定是不功利的人,才可能去写诗。把全世界看作“你”的人,才可能去写诗。因为功利的人看世界,是“我和它”,是把世界当成工具,如何会注入情感去描绘?
而想写好诗,前提是——敏感。他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甚至第六感觉,都是灵敏而开放的,他能感知迟钝之人所无法感知的细节与意味,能全然投入到“你”中。唯有一个灵魂心甘情愿地通往另一个灵魂,才会有至纯至美的过程,诗人只是将那过程白描出来,已是上好的佳作了。想想张若虚那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我们如何分得清诗人与月,哪一个是主,哪一个是客?
正如布伯写道:
谁说了“你”,谁就没有在把什么东西当成对象。所谓有什么东西在,往往意味着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在,每一个“它”都挨着另一个“它”,之所以有“它”,就是由于“它”挨着别的一些东西。但哪里说的是“你”,那里就并不是有什么东西在。“你”不挨着谁。
谁说了“你”,谁就并没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但是(那个谁)已站在那里。
这真是一段需要多加体会文字,初读并不容易得其真谛。然而一旦领悟布伯所阐述的“你”,以及“已站在那里”。我相信你定会身心震荡,灵魂发热,如入圣地而得取金经。
从这个角度看,黛玉是幸运而实在的。她有着敏感的身体,有着超然的万物之“你”,和同样视己为“你”的宝玉。她没有功利的心,唯有纯粹的灵。
当结合《桃花庵歌》,再读《桃花行》时,还能体会到由于主体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不同,同样的“你”,也会产生不同的诗的立意。如唐寅与桃花就是洒脱而出世的: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黛玉与桃花就是相惜而入世的: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同样的桃花因“我”心性不同,便呈现不同的意象,也就是布伯说的“关系”。
此外,由马丁布伯的关系主体论,还想到我们在读诗和看待世界时,也不必拘泥于经验中的意象符号和情绪符号。事实上,完全可以根据“我”的感受来看待"你”,也就是创建我们每个人的“我和你”。
比如柳絮不一定是飘零伤感的,也可以是自由轻快的;秋天不一定是凋败或哀叹的,也可以是豪情和丰硕的;月亮不一定总是思念和团圆的,也可以是苍白和遥远的……等等。当我,找到“你”,面对“你”,了解“你”,爱上“你”,我就呼吸你的呼吸,兴奋于你的兴奋,活出你的活着……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本就是你!
我们的品红课,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上半回的品读。当我从布伯和黛玉的诗情中回转,再看我身旁的先生,面前的同好,桌前的书本,窗外的春风……连那一片片树下的云影,都好像面带笑意,含满深情。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98天
网友评论
比如柳絮不一定是飘零伤感的,也可以是自由轻快的;秋天不一定是凋败或哀叹的,也可以是豪情和丰硕的;月亮不一定总是思念和团圆的,也可以是苍白和遥远的……等等。当我,找到“你”,面对“你”,了解“你”,爱上“你”,我就呼吸你的呼吸,兴奋于你的兴奋,活出你的活着……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本就是你!
我们的品红课,在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上半回的品读。当我从布伯和黛玉的诗情中回转,再看我身旁的先生,面前的同好,桌前的书本,窗外的春风……连那一片片树下的云影,都好像面带笑意。
我说过,谢谢您让我读到这么好的满口清香的文字,是我认识您后的最大快乐!谢谢您邀请子湘去曹雪芹纪念馆听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像一个孩子对知识的向往,还有那么如此强烈的愿望,甘心情愿做一个学生,用一万个初心,掩护一个对《红楼梦》痴心不改的“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