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自古就有在讨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按现在的方法来看,这其中既有惟物论,也有惟心论,还有惟神论。但是我们的老祖先们共同认同的一点是“万物同体”,即:天地万物是和“我”同体的。以前的读书人追求的就是一种与万物同体的状态,从而怡然自得。并且他们还举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以及推理演绎万物确实是同体的,这里就先不一一赘述。
但是问题来了,怎么做到和万物融为一体呢?为什么已经是同体了,我和你,你和他都是一体的,还会有小我之私呢?钱穆先生认为,小我之私是心理和思想上相沿积累起来的。宋儒认为,人生一切习惯,皆从躯体起。就如同永澄老师关于习惯的说法:“表里如一”。躯体上的一些行为习惯一直延续、不断积累,就会形成思维上的某些习惯。而这种思维上的元习惯和躯体的习惯是多对多的关系,于是这些元习惯又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表层习惯。如同阴阳学说一样: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想要摒弃小我之私,做到与万物为一体,这是困难的地方。宋儒程颢认为应该“以诚敬存之”,即:你做事情的时候心里要存个的敬意,不能有无关的杂念和欲望,久而久之,便“心中无事,心无所系”了,这是从反面说的;从正面说则是要循理,要“存天理,去人欲”。
问题又来了,这个所谓“天理”又是什么呢?我们心中要有“敬”,可是敬什么呢?程颢认为,在敬之前,需要先有“致知”的工夫。我们要先知所做之事的“道理”在哪里,然后以诚意存之敬之。
可是事物的“理”哪有那么容易穷尽?格物致知的难处朱熹不是不知道,于是他便发展出了一套遵循四书五经的死方法,将四书五经中的德行尊为“理”,人人都必须学习,然后心中敬之。
直到王阳明龙场悟道,才提出了又一突破性观念,即:“心即理”,什么意思呢?现在的“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以理解成“存本心,无私欲”。王阳明说过: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我认为,王阳明所讲的“心”、“本心”,便是许许多多元习惯的综合体,也有点像弗洛伊德所讲的“超我”。我们每每遇事,本心中那一部分有关的元习惯所对应的表层习惯便显现出来,反应在这件事或物上面。
在答疑中,永澄老师认为坏习惯不是习惯。不过我想,坏习惯之所以会产生,也会有相应的元习惯,只是要改掉一个坏习惯真的难如登天,所以才需要用问题解决方法来解决,这是我的一个猜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