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姓名”史

作者: 张静静静静 | 来源:发表于2021-03-05 21:15 被阅读0次

    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的姓名,好像这是一个人的标配,可很少有人去研究“姓名”,虽然百家姓作为国学经典,也只是让更多人知道姓的丰富。

    最新近打算给朋友们分享一本书,叫《万物有意思》,里面有很多中国趣味历史。今天分享的趣味是关于“姓名”的,不只讲姓、还讲了名,讲我们的姓名由来和自古以来的取名风尚。

    很少人知道,中国其实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名的国家。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母系氏族时期,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一个始祖母的后代都是一个姓的。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男性的优势凸现,氏族里面的优秀男性首领为了给自己的群体作为区分,开始使用“氏”,一个氏族代表一个群体。

    汉代以后,姓和氏才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看古老的姓里面,很多都是女字旁的,比如嫪、姬、姜、嬴、姒、妫等。而说xx氏的都是代表男的,比如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等。

    每个朝代的人取名字都有每个朝代的特色。

    商周就人喜欢用“干支”命名,比如天乙、太丁、帝辛等。其中的“干”,指十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的“支”,指十二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看封神榜就能看到很多带干支的命名,像是申公豹啦、姜子牙什么的,就都有取自里面的字。

    而汉人的取名风尚,则是取单名。我们看三国演义,里面好多都是单名的,像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大部分人就都是单字的。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有“避讳”,就是有关皇室贵族的名字,百姓不能用一丁点相近的。所以能用的字就少了,而且大家也避免引起麻烦,直接用一个字省事儿。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流行在名字里面加“之”字。像王羲之,他家五个儿子、祖孙三代都有之字。

    根据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之”字是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就是像暗号一样,行里人一看有“之”字就知道,唔,这家伙是同道中人。

    等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这个时候流行排行了,取名字以外,平时的称呼无论是家人朋友、高低贵贱,都以排行来称呼。尤其是文人之间,就特别喜爱称呼别人的排行,比如杜甫称杜二,孟浩然称孟六,元稹称元九,王维称王十三,李白称李十二等等。这就有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觉了。

    书里说到了宋代,人们在取字号时尤其喜欢“老味”,最喜欢用“老”“翁”“父”这些字,像是杜甫,就号“少陵野老”,就有个老字。但是我看了宋代王安石、苏轼等大文豪的字号,实际上用这些也不多。

    我们现代人可不喜欢老,都喜欢“小”,小姐姐、小鲜肉、小哥哥,这就是每个时代的不同时尚。

    但是也有从古至今都流行的,比如以五行取名,我们现在也是。我自己包括身边的人在出生时,父母都要去排个四柱。然后先生会根据生辰八字告诉你该选带金木水火土中哪一个的字,然后就自己个儿回家根据偏旁翻字典去。这就是一直流行的。

    关于姓名的,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很多人某都知道,但可能都不知道来源于哪里。

    有个关于“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是说一个地方官叫田登的,觉得自己很高级,让当地百姓取名字的时候要避讳他的名字。元宵节都要放花灯嘛,大家不能说“点灯”,因为里面有个“灯”字,和他的田登的“登”字音是一样的,要避讳。大家想来想去也找不到合适的,后来想了个“放火”。

    后来,这个事情就化成谚语“只管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意思就是: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真是有趣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趣的“姓名”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eud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