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ED演讲上有一集《你有拖延症吗》,演讲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拖延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演讲的开头,演讲者先讲了他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大学时候写毕业论文,他很早就开始做安排,拟定了一个很合理的渐进式写作计划,让自己在初期可以轻松一点,慢一点,中期一点点增加任务量,渐入佳境,最后完成任务——结果显然不如预期,时间一点点流逝,眼看着只剩三个月、两个月、一个月,一个月又变两周、一周,最后三天时,连续通宵了两个晚上,终于在截止日之前写完并且提交。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典型了,大部分人身上都发生过同样的事情。
于是演讲者开始研究拖延症,他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描述了拖延症和非拖延者大脑的不同:在一个所谓非拖延症者脑子里,只有一个叫做“理性决策者”的小人在掌舵,而在拖延症患者脑子里,则多了一只叫做“及时行乐”的小猴子,于是,拖延症患者的思维模式就变成这个样子:
“理想决策者”:现在真是干活的好时候!
“小猴子”:不要!
于是“小猴子”开始上蹿下跳一点一点抢夺“理性决策者”手中的舵,导致的结果是拖延症患者干活时候的不专心,比如上网浏览浏览八卦新闻,翻箱倒柜找东西吃,看一个有趣的视频,等等。到一天结束的时候,“小猴子”已经完全掌舵了,有什么事儿,明天再说吧。
对于那只及时行乐的“小猴子”来说,它没有过去的记忆,也没有未来的概念,它只关心两件事:简单和开心。这显然不是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生活的重心,生活在当下社会,要想有所成,我们必须有能力规划时间,着眼长远,于是,大脑中那个叫“理性决策者”的小人至关重要,这个小人使人类有能力做到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事儿,能设想未来,可以从大局出发制定长期规划,做出当前最合理的事情。
当然,“小猴子”和“理性决策者”之间也会有决定一致的重叠部分,比如合理的吃饭、睡觉以及享受闲暇时光等等。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一些困难的、不开心的事儿才是当下该做的、更为合理的,这个时候,冲突出现了,对于拖延症患者,“小猴子”往往做了主,掌了舵,由此耗费大量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在该时间进行的休闲活动,貌似获得了乐趣,实际并不有趣,于是,内疚、恐惧、焦虑和自我憎恨等情绪就适时出现了——这些显然是拖延症患者常有的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在“小猴子”的主导下,如何可以让“理性决策者”重新夺回并掌舵呢?
幸好,拖延症患者有一个守护天使,在黑暗时刻一直注视和关注他——“惊慌怪兽”。这个“惊慌怪兽”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当截止日期临近,或有当众出丑的危险时,或出现职业灾难或其他恐怖情况时,“惊慌怪兽”就会突然醒来,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猴子唯一害怕的东西。
“惊慌怪兽”解释了拖延症患者很多奇怪行为,最典型的比如整整两周写不下论文第一句话,结果最后时刻通宵整晚写出八页论文。
以上三个角色就是拖延症患者的系统,虽然听起来不美好,但总算有效:对,你没有听错,拖延症患者的系统是有效的。
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拖延症患者会有那么多负面情绪?为什么他们看起来总是愁眉苦脸,沮丧得要死?为什么拖延症患者都觉得自己置身黑暗之中?
演讲者给出了他的研究结果。原来,拖延症分两种,一种是有截止日期的(可以唤出“惊慌怪兽”,吓跑“小猴子”),由此,拖延的影响就会被限制在一定时期内;第二种没有截止日期,比如想在某些领域自学成才,比如想学会一种乐器、想创业,再比如要去看望家人、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等等,这些都是无截止日期的,如果说拖延症患者处理这些问题的唯一机制是唤出“惊慌怪兽”,那问题来了,没有截止日期,“惊慌怪兽”无法被唤醒,于是这一类拖延的后果没有被限制,不断延伸。
更重要的是,这类拖延不易被察觉,也更少被谈论到,常常在无声无息中折磨人们,是大部分长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这种长期拖延症让他们感觉自己只是生活的旁观者,缺乏参与感;让他们沮丧的,不是没有实现梦想,而是还没有开始追逐梦想。
最后演讲者给出了结论:非拖延者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些人可能给任何事情都设立一个截止日期,并且与截止日期保持着良性的关系。
当然,对于重度拖延症患者来说,给很多事情设立截止日期,恐怕又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吧。
张氏兄弟的地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