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是加完班在办公室码字,写的也是没什么深度的豆腐块,经不起推敲。可是写出来之后就浑身舒畅,写得好不好,有没有人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的感觉,满足又痛快。
可是,今天我愣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留下一片空白。怎么着?江郎才尽了吗?坐在电脑面前,冷静了几分钟,决定关电脑,回家静静。
为什么写不出来?
你拿着计算器不输入数字,却希望他给你输出结果,可能么?
钢笔也要先吸墨水才能写字吧?
没有输入怎么输出?
空手套白狼吗?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心里的两个小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吵个没完,但是吵吵更健康,吵完后我决定去“喝墨水”了。
在“喝墨水”之前,我先自我打脸一下。
在简书写文之前,我觉得我应该写一些传说中的干货,分享一些能够让大家过好这一生的大道理,写出来的东西起码要看起来高大上,不写情感类和娱乐八卦。好像“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可是事实却证明我写不出什么有新意有深度有思考的东西,都是拾人牙慧,炒旧饭,而且还没炒出味道,真是惭愧。
而我接下来要喝的第一口墨水是《她刊》,《她刊》的内容主要是娱乐圈、影视圈热点人物以及社会热点话题,从我知道有这么个公众号后,就成了《她刊》的铁杆粉丝。《她刊》的粉丝群庞大,阅读量有点吓人,所以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她的框架思路,先模仿再创新。
为什么选择了一开始最不想写的方向?因为与那些生硬的大道理相比,这个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主观性比较强,素材也很丰富,比较适合学习。
第二口墨水是拆书,也就是把这本书读透,拆开它的框架再重新注入“血肉骨血”。读书本身是一种输入,现在我也要求自己每天都要阅读,刚好可以相辅相成,而且拆书不仅可以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在拆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考,培养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近一直在看《大秦帝国》,这本书内容繁杂,属于历史小说类,不太适合拆书。所以要选好合适的书目,掌握基本的拆书方法,慢慢学习摸索。比较快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简书、公众号、微博上搜几个拆书大神,好好学习研究拆书的套路。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苹果总是方便快捷。
静完了,以后日更方向也会渐渐明朗起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