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感学》
作者:韩妙第
![](https://img.haomeiwen.com/i28577072/674d8f102dcbc66a.png)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期:2024年07月21日
《观感学》理论介绍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4年07月21日
一.认知性
认知活动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获取知识是感官感知事物的个别现象特征,具体的事物以及内在属性,从而将观察、接触以及感知过程中获得的感知内容与自己以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作间接的比较,关联地思考以及发散性联想,进而深度了解不同事物彼此间的关系,直达事物内涵的本质与其外在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然后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评估、判断、定义、概念、识别以及想象)针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使得认知活动进入到理解、消化、稳定、知道以及能够举一反三的知觉状态。人类在通过感知的知觉之后获得了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在心理活动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立即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知识储存、积淀过程就叫记忆。因此,认知活动通过诉求性、要求性以及需求性显示出认知行为的追求,并且在认知过程中努力通过各种经历形成经验并成为经典记忆的目的,更通过认知活动使得认知行为主体对于知识认知而在主观层面形成某种价值观、识别能力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叙事性
叙事就是将一桩事情以文学体裁的形式进行叙述,被叙述的事情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文字语句、词句等的短语关系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情节系列串联。因此,叙事就是一种书面文体,叙事者利用这种文学体裁来描绘自然世界、社会关系以及人性诉求等情况的变化。当然,叙述的另一效应也可指一个叙事者用一种特殊的故事形式表现过去(或过去的某些方面)文字组织、串联以及形成语句的技巧。所以,叙事就是事情的情节化描述,但在文学、符号学等领域成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义,并发展出专门探讨叙事相关问题叙事学这门学科。
在生活中,所谓的叙事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而在剧本创作中,叙事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剧本创作上再现出来。而在文学中,叙事是写作所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剧本创作的最基本的方式,各类文体多少都要用到。
三.体会性
体会的意思是指通过亲身体验,进入到领会等地。显然,体会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践行为产生某一程度的认知境地。具有参与性,参与就是介入,参加以及融入。融入也就是亲身融合、混入、混合该事务中。物理意义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在这一个体的组织中,原先的不同单元彼此交融,并根据全新组织内在环境或发展需求的不同,彼此发生渗透行为形成深度融合的状态。自然,这种融合状态会促使不同个性特点的个体在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观念产生碰撞之后。经过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之后,不同个体会形成心理认知上的理解、情感关系上的共情或态度倾向上的协调,从而达到深度融洽的同一价值取向境地;反之,则会形成个体之间的心理区别。从心理健康角度,良好的心理融合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群体的幸福感提升。例如:文化融合(Cultural Integration )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以其传统文化为基础,根据需要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
四.观感学定义:
什么是观感?
观感就是指在观察事物之后产生的感受、感知以及感觉等印象抑或联想、臆想以及感想等的想象。自然,观感的重点就在于产生了“感”,而这个“感”是由具体的“观察”行为引发而产生。自然,“引”是“感”产生的前提,因而“引”就是引发观察者产生感触的点,这些点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点、热点、关键点等的观点。显然,观感具有着主观性、主张性以及主见性三大作用。同时通过交流性、交涉性以及交互性三大目的的实现,有效的突显出观感具有着见识性、见解性以及见地性三大功能。
五.观感学概念:
什么是观感?
观感就是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通过描述、叙述以及阐述等方式形成具体的观点、观念。自然,观感的“感”就是从客观事物中领悟、启示以及引发出来的道理、思想、观念等的思考、联想、诉求、认知、感受。因而观感的指导思想就是由观察性、观点性以及观念性组成,同时在观感的时刻释放出主观性、主张性以及主见性三大作用。并在观感的过程中秉持解读性、解释性以及解构性三大原则。并在现象层面显现出认知性、叙事性以及体会性三大特征,由此凸显出观感这一观后感觉存在着感受性、感知性以及感觉性三大类型。
结语:
观感就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这些感触是因观看之后有感而发的引起。而引发出的内容可能是处于肯定、否定以及待定等的议论、评论以及理论论述。因而做出的论述不仅要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而在论述中必须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自然,论述出内容是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论述”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论述的观点。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论述,“论述”表现的手段要通过内省,并且有内涵深度,而且还要生动表现内容。当然在表达观点的时刻必须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就事论事得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泛泛而谈,以致沦落至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与之关联的种种问题。所以,《观感学》理论就是强调观察之后要有所感,这个感既要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同时这个"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感触、观点以及论述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并且在表达的感受、感知以及感觉是凸显出感触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觉方式明确表述出来。因为,这个感触最深的点就是观感这一感知过程所感受到的中心、核心以及重心观点。
《观感学》理论目录
作者:韩妙第
日期:2024年07月21日
第一章:观感学现象┉┉┉┉┉┉┉┉┉┉┉┉┉┉┉┉┉┉┉┉┉┉┉┉┉┉┉┉(001)
一.观感学概念┉┉┉┉┉┉┉┉┉┉┉┉┉┉┉┉┉┉┉┉┉┉┉┉┉┉┉┉┉┉(001)
(一)词本位┉┉┉┉┉┉┉┉┉┉┉┉┉┉┉┉┉┉┉┉┉┉┉┉┉┉┉┉┉┉┉(001)
(二)递归性┉┉┉┉┉┉┉┉┉┉┉┉┉┉┉┉┉┉┉┉┉┉┉┉┉┉┉┉┉┉┉(001)
(三)概念性┉┉┉┉┉┉┉┉┉┉┉┉┉┉┉┉┉┉┉┉┉┉┉┉┉┉┉┉┉┉┉(001)
二.观感学特征┉┉┉┉┉┉┉┉┉┉┉┉┉┉┉┉┉┉┉┉┉┉┉┉┉┉┉┉┉┉(001)
(一)认知性┉┉┉┉┉┉┉┉┉┉┉┉┉┉┉┉┉┉┉┉┉┉┉┉┉┉┉┉┉┉┉(001)(二)叙事性┉┉┉┉┉┉┉┉┉┉┉┉┉┉┉┉┉┉┉┉┉┉┉┉┉┉┉┉┉┉┉(001)
(三)体会性┉┉┉┉┉┉┉┉┉┉┉┉┉┉┉┉┉┉┉┉┉┉┉┉┉┉┉┉┉┉┉(001)
三.观感学类别┉┉┉┉┉┉┉┉┉┉┉┉┉┉┉┉┉┉┉┉┉┉┉┉┉┉┉┉┉┉(001)
(一)感受性┉┉┉┉┉┉┉┉┉┉┉┉┉┉┉┉┉┉┉┉┉┉┉┉┉┉┉┉┉┉┉(001)
(二)感知性┉┉┉┉┉┉┉┉┉┉┉┉┉┉┉┉┉┉┉┉┉┉┉┉┉┉┉┉┉┉┉(001)
(三)感觉性┉┉┉┉┉┉┉┉┉┉┉┉┉┉┉┉┉┉┉┉┉┉┉┉┉┉┉┉┉┉┉(001)
第二章:观感学形态┉┉┉┉┉┉┉┉┉┉┉┉┉┉┉┉┉┉┉┉┉┉┉┉┉┉┉┉(001)
一.观感学思想┉┉┉┉┉┉┉┉┉┉┉┉┉┉┉┉┉┉┉┉┉┉┉┉┉┉┉┉┉┉(001)
(一)观察性┉┉┉┉┉┉┉┉┉┉┉┉┉┉┉┉┉┉┉┉┉┉┉┉┉┉┉┉┉┉┉(001)
(二)观点性┉┉┉┉┉┉┉┉┉┉┉┉┉┉┉┉┉┉┉┉┉┉┉┉┉┉┉┉┉┉┉(001)
(三)观念性┉┉┉┉┉┉┉┉┉┉┉┉┉┉┉┉┉┉┉┉┉┉┉┉┉┉┉┉┉┉┉(001)
二.观感学程序┉┉┉┉┉┉┉┉┉┉┉┉┉┉┉┉┉┉┉┉┉┉┉┉┉┉┉┉┉┉(001)
(一)反应性┉┉┉┉┉┉┉┉┉┉┉┉┉┉┉┉┉┉┉┉┉┉┉┉┉┉┉┉┉┉┉(001)
(二)反射性┉┉┉┉┉┉┉┉┉┉┉┉┉┉┉┉┉┉┉┉┉┉┉┉┉┉┉┉┉┉┉(001)
(三)反映性┉┉┉┉┉┉┉┉┉┉┉┉┉┉┉┉┉┉┉┉┉┉┉┉┉┉┉┉┉┉┉(001)
三.观感学样式┉┉┉┉┉┉┉┉┉┉┉┉┉┉┉┉┉┉┉┉┉┉┉┉┉┉┉┉┉┉(001)
(一)结论性┉┉┉┉┉┉┉┉┉┉┉┉┉┉┉┉┉┉┉┉┉┉┉┉┉┉┉┉┉┉┉(001)
(二)结果性┉┉┉┉┉┉┉┉┉┉┉┉┉┉┉┉┉┉┉┉┉┉┉┉┉┉┉┉┉┉┉(001)
(三)结局性┉┉┉┉┉┉┉┉┉┉┉┉┉┉┉┉┉┉┉┉┉┉┉┉┉┉┉┉┉┉┉(001)
第三章:观感学本质┉┉┉┉┉┉┉┉┉┉┉┉┉┉┉┉┉┉┉┉┉┉┉┉┉┉┉┉(001)
一.观感学原因┉┉┉┉┉┉┉┉┉┉┉┉┉┉┉┉┉┉┉┉┉┉┉┉┉┉┉┉┉┉(001)
(一)主观性┉┉┉┉┉┉┉┉┉┉┉┉┉┉┉┉┉┉┉┉┉┉┉┉┉┉┉┉┉┉┉(001)
(二)主张性┉┉┉┉┉┉┉┉┉┉┉┉┉┉┉┉┉┉┉┉┉┉┉┉┉┉┉┉┉┉┉(001)
(三)主见性┉┉┉┉┉┉┉┉┉┉┉┉┉┉┉┉┉┉┉┉┉┉┉┉┉┉┉┉┉┉┉(001)
二.观感学目的┉┉┉┉┉┉┉┉┉┉┉┉┉┉┉┉┉┉┉┉┉┉┉┉┉┉┉┉┉┉(001)
(一)交流性┉┉┉┉┉┉┉┉┉┉┉┉┉┉┉┉┉┉┉┉┉┉┉┉┉┉┉┉┉┉┉(001)
(二)交涉性┉┉┉┉┉┉┉┉┉┉┉┉┉┉┉┉┉┉┉┉┉┉┉┉┉┉┉┉┉┉┉(001)
(三)交互性┉┉┉┉┉┉┉┉┉┉┉┉┉┉┉┉┉┉┉┉┉┉┉┉┉┉┉┉┉┉┉(001)
三.观感学功能┉┉┉┉┉┉┉┉┉┉┉┉┉┉┉┉┉┉┉┉┉┉┉┉┉┉┉┉┉┉(001)
(一)见识性┉┉┉┉┉┉┉┉┉┉┉┉┉┉┉┉┉┉┉┉┉┉┉┉┉┉┉┉┉┉┉(001)
(二)见解性┉┉┉┉┉┉┉┉┉┉┉┉┉┉┉┉┉┉┉┉┉┉┉┉┉┉┉┉┉┉┉(001)
(三)见地性┉┉┉┉┉┉┉┉┉┉┉┉┉┉┉┉┉┉┉┉┉┉┉┉┉┉┉┉┉┉┉(001)
第四章:观感学规律┉┉┉┉┉┉┉┉┉┉┉┉┉┉┉┉┉┉┉┉┉┉┉┉┉┉┉┉(001)
一.观感学原则┉┉┉┉┉┉┉┉┉┉┉┉┉┉┉┉┉┉┉┉┉┉┉┉┉┉┉┉┉┉(001)
(一)解读性┉┉┉┉┉┉┉┉┉┉┉┉┉┉┉┉┉┉┉┉┉┉┉┉┉┉┉┉┉┉┉(001)
(二)解释性┉┉┉┉┉┉┉┉┉┉┉┉┉┉┉┉┉┉┉┉┉┉┉┉┉┉┉┉┉┉┉(001)
(三)解构性┉┉┉┉┉┉┉┉┉┉┉┉┉┉┉┉┉┉┉┉┉┉┉┉┉┉┉┉┉┉┉(001)
二.观感学方法┉┉┉┉┉┉┉┉┉┉┉┉┉┉┉┉┉┉┉┉┉┉┉┉┉┉┉┉┉┉(001)
(一)内省性┉┉┉┉┉┉┉┉┉┉┉┉┉┉┉┉┉┉┉┉┉┉┉┉┉┉┉┉┉┉┉(001)
(二)内涵性┉┉┉┉┉┉┉┉┉┉┉┉┉┉┉┉┉┉┉┉┉┉┉┉┉┉┉┉┉┉┉(001)
(三)内容性┉┉┉┉┉┉┉┉┉┉┉┉┉┉┉┉┉┉┉┉┉┉┉┉┉┉┉┉┉┉┉(001)
三.观感学形式┉┉┉┉┉┉┉┉┉┉┉┉┉┉┉┉┉┉┉┉┉┉┉┉┉┉┉┉┉┉(001)
(一)表示性┉┉┉┉┉┉┉┉┉┉┉┉┉┉┉┉┉┉┉┉┉┉┉┉┉┉┉┉┉┉┉(001)
(二)表达性┉┉┉┉┉┉┉┉┉┉┉┉┉┉┉┉┉┉┉┉┉┉┉┉┉┉┉┉┉┉┉(001)
(三)表现性┉┉┉┉┉┉┉┉┉┉┉┉┉┉┉┉┉┉┉┉┉┉┉┉┉┉┉┉┉┉┉(001)
第五章:观感学价值┉┉┉┉┉┉┉┉┉┉┉┉┉┉┉┉┉┉┉┉┉┉┉┉┉┉┉┉(053)
一.观感学运作价值┉┉┉┉┉┉┉┉┉┉┉┉┉┉┉┉┉┉┉┉┉┉┉┉┉┉┉┉(001)
(一)事理性┉┉┉┉┉┉┉┉┉┉┉┉┉┉┉┉┉┉┉┉┉┉┉┉┉┉┉┉┉┉┉(001)
(二)条理性┉┉┉┉┉┉┉┉┉┉┉┉┉┉┉┉┉┉┉┉┉┉┉┉┉┉┉┉┉┉┉(001)
(三)道理性┉┉┉┉┉┉┉┉┉┉┉┉┉┉┉┉┉┉┉┉┉┉┉┉┉┉┉┉┉┉┉(001)
二.观感学运筹价值┉┉┉┉┉┉┉┉┉┉┉┉┉┉┉┉┉┉┉┉┉┉┉┉┉┉┉┉(001)
(一)评估性┉┉┉┉┉┉┉┉┉┉┉┉┉┉┉┉┉┉┉┉┉┉┉┉┉┉┉┉┉┉┉(001)
(二)评判性┉┉┉┉┉┉┉┉┉┉┉┉┉┉┉┉┉┉┉┉┉┉┉┉┉┉┉┉┉┉┉(001)
(三)评论性┉┉┉┉┉┉┉┉┉┉┉┉┉┉┉┉┉┉┉┉┉┉┉┉┉┉┉┉┉┉┉(001)
三.观感学运营价值┉┉┉┉┉┉┉┉┉┉┉┉┉┉┉┉┉┉┉┉┉┉┉┉┉┉┉┉(001)
(一)描述性┉┉┉┉┉┉┉┉┉┉┉┉┉┉┉┉┉┉┉┉┉┉┉┉┉┉┉┉┉┉┉(001)
(二)叙述性┉┉┉┉┉┉┉┉┉┉┉┉┉┉┉┉┉┉┉┉┉┉┉┉┉┉┉┉┉┉┉(001)
(三)阐述性┉┉┉┉┉┉┉┉┉┉┉┉┉┉┉┉┉┉┉┉┉┉┉┉┉┉┉┉┉┉┉(00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