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名鼎鼎的变法者,却惨遭酷刑。人们提起车裂,首先想起的就是商鞅,却忘了与他相关的还有立木建信,还有他曾经建立的不世功业。
在中国煌煌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变法求新者,然而成功者却少之又少,商鞅便是其中少有的成功者。
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原名卫鞅,又名公孙鞅,传说师从大名鼎鼎、神出鬼没的鬼谷子。
战国乱世中,卫鞅在神秘的王屋山中修业归来,为展胸中抱负,将毕生所学付诸实践,他慎重考虑,选择了为当时国力处于七大战国之末,民风粗俗野蛮的秦国效力。而做梦都想强秦富国的秦孝公也认定卫鞅就是那个能给秦国带来希望的能人。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君能臣组合出现了。
在二十多年的变法过程中,孝公卫鞅两人生死相扶,不离不弃,同心同德,历经艰险,以强硬的手腕,不可动摇的决心,惊天动地的魄力,粉碎了变法强秦路上的种种障碍。二十年的患难与共,二十年的呕心沥血,二十年的殷切希望。二十多年后,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法律、民风民俗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秦国人民积极耕战,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期间,秦国迁都咸阳,在军事上秦国更是罕见地击败了劲敌魏国,夺回来被占多年的河西之地。秦国隐隐然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这一步成为后来六国无法超越秦国的关键一步。
商鞅,这个公正清高冷峻的读书人,在短短二十年间,以自己的学识和努力,将一个贫穷羸弱的国家变得强大,令其他诸侯国生畏。可以说他愿望的一部分实现了。
孝公将商於十三县封给卫鞅,封号商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此时此刻秦国的变法已经走上了正轨,然而复辟的贵族旧势力仍然蠢蠢欲动。恰在此时,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孝公去世了。商鞅明白,孝公去世,自己的抱负也就到此为止了,建立更大功业的希望也破灭了。商鞅也明白就算孝公没有去世,统一天下的千秋大业也不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
商鞅倾尽一生,力求变法,对权势阴谋却知之甚少,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与他无缘,他所主导的是一种大势,就像两个人下棋,一方已经看穿了对方所有的招数,但是怎么做都已无法改变自己被对手“将死”的结局。商鞅所主导的大势就摆在那里,他的对手们看清了商鞅的一切目的与意图,就是没办法去抵抗。贵族势力不得不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的雷霆之势下偃旗息鼓。
自古以来,有人求变,那一定就有人守旧不变,或者这是人类基因里固有的东西,在人类祖先还是类人猿的时候,往往也会因为改变洞穴位置发生争执,甚至打斗拼杀。求新求变者,必定会得罪很多人,而得罪的人多了,被报复是在所难免的。变法者商鞅,在变法过程中严重损害了老旧世族的利益,孝公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妄动,失去孝公这一坚实的后盾,复辟势力立马卷土重来。
此时秦国国君是嬴驷。他从小领教过商鞅法律的威势,但对商鞅所立新法的好处也是非常了解,这个聪明的君主亦看到卫鞅的声望如此巨大,一定是自己统治道路上的大障碍,他想借复辟势力之手除掉商鞅,所以对复辟势力的反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像商鞅这样的大智慧者也一定看到了复辟势力的反扑,但是他深信自己的变法已经根基稳定,深入人心,复辟势力已经无法撼动。商鞅也看到了秦惠文王的意图,却没有做出丝毫的举措-----他不愿去破坏自己一生呕心沥血立下的法。在反抗坏法活下去和不反抗维护自己立下的法两者间,他选择了后者。如果商鞅不想死,想反抗,凭借他的能力以及影响力,必然无人能抗衡,但是他却选择了沉默,用生命为自己的变法事业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复辟势力得手了,商鞅死后尸体被车裂。此时秦惠文王以残害国之重臣的罪名清除了所有的复辟势力,一箭双雕。
秦惠文王是尊重商鞅的,他看到了商鞅的无私和忠诚,但他知道,坚持商鞅的学说、改革路线和法治路线不变,就是对商鞅最大的致敬。
古人云:“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这是很多人处事的哲学,像范蠡这类人。但是对商鞅这样尽忠不顾私的铁面变法者而言,死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倾尽一生的事业毁于一旦。对于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而言,大功已成,身退与不退,死与不死,怎么个死法,实在是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