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
用教育目标分类法评价高中思政复习课

用教育目标分类法评价高中思政复习课

作者: 陈蕾FZ | 来源:发表于2021-06-02 13:01 被阅读0次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评价”是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最高层级,是要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明智的判断力和做出有根据的、批判的判断的能力。而想要完成“评价”,就必须建立在“知道”、“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合理的标准做出判断。

    我要对自己的高中思政课教学进行评价,就必须借助“教育目标分类法”这个标准。当然,在开始评价之前,我必须真正地理解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六层目标,并理解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初始层次“知道与理解”,更高层次“应用与分析”,最高层次“综合与评价”。另外,我还得正确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样才有可能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

    最近,我与学生们正处在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复习阶段,因此,我就以自己的两节复习课例进行评价与反思。

    课例一:《高三复习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一节课例是2017年的《高三复习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第一,掌握“发展观”涉及的基本考点: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第二,通过选择题的训练,厘清易错易混点,培养“理解”能力;第三,通过解读时政素材,学会从材料中提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并将具体事例与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进一步提升“理解”能力。依据此目标,我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即“命题探究”、“真题实测”、“时政链接”与“作业布置”。

    图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设计

    那么,接下来,我就用“教育目标分类法”逐一分析前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命题探究”。由教师向学生快速展示近五年的高考真题与能力要求。学生们通过观察就能够清楚地知道本框题考题的基本特点与主要方式。现在仔细想来,这种“知道”可能都还不需要动用学生的“回忆”,实际能够达成的层次可能比“知道”还要低一些。“知道”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这个环节实际可以调整为“请整理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关的五年高考卷真题”,还可以叠加“理解”层次的要求,如“从能力考查角度,想一想这些题目应如何进行分类?”这样一来,我至少可以清楚确认两件事:一、学生是否知道“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具体包括哪些知识;二、学生能否通过设问的关键词,明确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

    图2:“真题实测”环节

    第二环节是“真题实测”。通过反馈器,学生提交三道课前作业选择题的答案,与五道高考真题的课堂现场检测,师生发现存在的知识缺漏。这些习题的训练,不仅需要知道发展观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能够理解,并且需要在新的题目情境中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拓宽和加深理解与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英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者麦克‧格尔森认为,“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掌握,那么应用就不是令人满意的重点。掌握如何应用我们所知道和理解的东西,与完全掌握这些内容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在分类法中拾级而上,我们的理解不断增强,使我们有机会以新的眼光看待我们以前的应用,也看清它的局限性。”是的,当站在评价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环节时,我会发现:选择题的检测与反馈,大概是很多高三复习课里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我们常常采用的课堂“应用”模式。但这样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应考、针对做题,这些足以用来有效应对不确定的新情境吗?这些能在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活得以应用吗?很显然,“应用”不只是“做题”,更不是认知的终点,我要能力设计出更积极或更有针对性的应用,提升学习效果。

    图3:各小组的答案汇总

    第三环节是“时政链接”。时政素材以“茶叶”为背景,学生要结合发展观原理来回答:位于大别山茶区的某企业集团要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机遇,打开俄罗斯的茶叶市场。这个过程里,学生当然依然有“应用”,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不仅是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更要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筛选出能够代表本小组的答案。从当时的课堂实录截图中(如图3),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小组保留的答案个数是不同的,意味着思考角度有所差别。那么,在接下来的班级分享与比较中,学生们仍然需要阐释说明自己的观点,并相互提供新的视角与启发,同时对自己写下的观点进行修正与完善。这一整个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应用结果的分析,反过来又会调整和促进下一次的应用。

    根据课堂实录,这一节高三复习课里“知道”占9%、“应用”占58%、“分析”占33%。综合以上三个环节的分析,我发现这节课侧重“知识”与“解题方法”,“应用与分析”也主要是为“高考解题”服务的。但高三的复习课的学习目标就是“学会解题”吗?政治学科的必备品格如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这大概就是重新再自我评价这节课的收获吧。

    课例二:《高二复习课:制度、经营与劳动》

    第二节课例是《高二复习课:制度、经营与劳动》(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政治选考班,设计的学习目标有四点:第一,联系时政,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提法;第二,阅读相关材料,理解不同性质企业的发展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第三,从劳动者的角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四,通过辨析与论证,进一步理解并认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据此目标,本节课分为“课堂导入”、“情境应用”、“辨析提升”与“作业布置”四大环节。

    图4:《制度、经营与劳动》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是“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时政知识的了解情况。课堂上,学生提供了两个答案,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通过反馈器投票后的数据显示,36位学生认同答案,3位学生认同答案,11位学生认为两者都可以是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看来,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本上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描述是清晰的,但对时政并不关注,所以对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新提法并不知道。于是,我在这里给学生们补充了新知:“多年来,我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大创新,就是在此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简单回忆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并补充相关时政内容,属于“知道”层次。

    图5:借助二次作答机制的两次选择

    第二环节是“情境应用”。学生阅读三家企业的相关材料,从“企业的性质、优势与劣势”方面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分析,选择自己想去研学实践的企业。从图5的蓝色柱状图中,我可以看到学生们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及其理由。在企业性质的背后,学生们挖掘它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企业的优劣势方面,学生们能够结合“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阐释。这些曾经学过的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选择的合理性。

    有意思的是,在经历完上述探讨后,我抛出了一个新问题——“面对这三家企业,未来的你最可能给哪一家投简历?”借助麻吉星教学系统的二次作答机制,我获得了图5中的橙色柱状图。选择“福州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的学生变多,我一点也不好奇,因为学生们大都被国有企业的“高薪”所吸引。但让我惊讶的是,“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数也有所增加。随机选中的怡,与我们分享:“国有企业当然很好,但肯定竞争也特别激烈。如果我能力水平不够突出,即便我投出了简历也未必能被录用。所以,如果是未来给企业投简历,我会选择永辉,它提供的就业岗位多,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而且本身的经营状况也很不错。”她的话音落下,不少同学表示了认同,由此大家想到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自主选择、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很多时候,他们可以记住并理解知识,但如何才能真正用所知道的和所理解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应对将来的挑战?如若我的课堂能培养出更多一些“批判性思考”、“可迁移技能”,或许这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课堂学习吧。

    第三环节是“辨析提升”。通过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评价观点“福建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超过50%,虽对社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但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说明理由。很显然,要对这个观点进行评价,就必须充分理解“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与“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能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两个角度阐明理由,做出有依据的判断。在独立完成后,学生们还要根据“原理清晰、表述规范、结合材料、论证完整、结论科学准确”的评价标准,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分。

    评价看似不难,但事实上,如何用有力的推理、论据或实例等来支撑自己的判断是需要练习的。我给出“支架式评价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帮助他们在一段时间之后能够达到分类法的更高层次的评价。当然,这个环节中稍显不足的是,“评价”本身内容指向封闭性答案,在开放度、创新度上有所缺乏,今后可以设计更多地朝向学习者或学习本身的评价。

    第四环节是“作业布置”。在选考班,我设计了一道特别的课后作业,即“结合疫情之后的现实困境,任选一家民营企业,请你为它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写一份发展建议。(要求:①围绕主题,形成总论点和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②论据充分;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50字左右。)”这样的设计,既是顺应新高考的要求,又对学生提出了“综合”的要求。

    从课堂上实施的三个环节来看,高二复习课里“知道”占7%、“应用”占26%、“分析”占34%、“评价”占33%。从数据来看,这节课在高层次目标的占比更多一些,这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更多时候调用所学知识,去面对新情境、引发新思考、解决新问题。

    总结与反思

    图6:两节思政复习课例数据对比

    王绪溢博士曾不止一次与我们说过:“没有什么课什么课,它们都是课。只要是课,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正如李舒尔曼所说,教学必须从教师对于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教给学生作为起点。它经由一连串教师提供的明确指令与学习机会的活动来进行,而学习本身最终是学生自己的责任。”

    虽然,我今天依然用了“复习课”来分类,但主要是为了区分学生学习的起点。2017年的课与2021年的两节课(如图6),间隔五年的时光,而我在不断梳理、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中,进行总结与反思。我发现,在实践中自己慢慢知道,怎样的活动才能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怎样的指令才是明确而有效地推进学习;技术如何真正为学科课堂服务……

    在今天的“评价”里,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更明确了要如何设计学习目标,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如何让学生抵达更高层次的目标。即便是这学期的课,也依然有需要调整与改进的地方,但是我已经知道了自己将要前行的方向,继续探寻属于思政课的独特道路,散发思政学科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教育目标分类法评价高中思政复习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fo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