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文话部落简书电影院娱乐圈
《寻找罗麦》:救不了的“尴尬”!

《寻找罗麦》:救不了的“尴尬”!

作者: 何小威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10:57 被阅读14次

    《寻找罗麦》:救不了的“尴尬”!
    文/何小威
    三个韩庚的女粉丝,和一个影视从业者,在下班后,“聚在”一起看了电影《寻找罗麦》。
    看完后,四个人都默不作声,是失望,失望,还是失望。

    走出影院,我问同行的女孩,“你觉得怎么样?”她笑了笑,没用我脑海里蹦出的“烂”来形容,而是用了“乱”。她说:“乱得支离破碎,一塌糊涂。”

    站在马路边上,我开始想如何去写这部电影,想了很久,最终才决定用“救”字来道说一二。


    海报.jpg

    第一个“救”,在于罗麦踏上西藏,“救”的是自己的灵魂。

    在北京某公路上,罗麦与赵捷目睹了发传单的男孩,死在眼前的惨剧后,罗麦一直心心不忘,留下了“罪恶”的“病根”,开始消极度日,与赵捷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甚至,罗麦借着酒劲,指责赵捷。始终无法摆脱“罪恶感”的罗麦,一个人走了,到西藏去寻找一方能净化灵魂的净土。

    说到西藏,自然而然地会与“救赎”挂上钩,因为它太纯净,纯净得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一水等带着灵性,又仿佛上苍赐予的礼物,可以解除人们心中无法抹去的魔印。就像去年张扬的《冈仁波齐》将人汇聚在一起,让他们“沿着纵横交错的掌纹地”,指引“他们共同踏上了寻找人间净土的降魔之路……”

    罗麦此次出走,也正有此意。


    剧照.jpg

    但是,罗麦踏上西藏,寻找“救赎”的原因和过程,有些牵强,有些简单,类似“蜻蜓点水”,却怎么也点不到核心点。

    如果亲历死亡是罗麦不得不去寻找救赎的话,那么想打掉还未出生的孩子就不要背负罪名了吗?这未出世的孩子就不是一个生命了?此外,在游走西藏的过程中,罗麦的行走有些随意,路线的设置没有表现出所谓的生命厚度与广度,更多的像是即停即走的风光旅行。

    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罗麦是以死,才最终完成了所谓的救赎。佛家,讲的是“度人”,有“破迷开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但是,罗麦其实是没有真正之“度”的说法,尽管他借宿藏族佛家的屋舍。所以,从某种层面来说,罗麦的“救赎”太过单薄,单薄地无法“救”出生与死的智慧。


    剧照.jpg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罗麦死时的淡然与安详,却也是接近西藏这一生与死场域的最佳表达。就像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之书》中所写:“如果想开始摆脱死亡对我们的最大宰制,就要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让我们揭开死亡的神秘,让我们熟悉它,让我们习惯它;让我们随时想到死……我们不知道死亡在哪儿等待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对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脱的修行。学会怎样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


    剧照.jpg
    第二个“救”在于赵捷。或者可以直白一点的说,赵捷“救”的是对罗麦的歉意,也是自我救赎的表达。所以,他要寻找罗麦,进而找到“自己”。正如韩庚后来在文章中写道:“一念之间,你想要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而我能做到的就是让自己平静下来,专心做一个赶路的人。就如赵捷带着罗麦的执念,我所要遇见的不过是一个纯粹的自己。”

    可惜的是,韩庚所流露的一切情感,都被深沉且忧郁的表情所控制,勾不起,也架不住“救”所带来的情感变化。


    剧照.jpg

    在赵捷讲述这段模糊的情感、杂乱的“救赎”故事时,导演王超采用了两个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一者是赵捷重走罗麦之路,二来是赵捷带着罗麦的骨灰,前往法国,回到罗麦的故乡,完成罗麦落叶归根的遗愿。

    其实,按照王超的原著小说,赵捷只是去西藏领回了罗麦的骨灰。然而,电影里变成了赵捷送罗麦骨灰到法国。这一转变,在叙事上没有问题,但的问题是关于魂归故里、落叶归根的思想表达。这种思想,按照导演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段来看,其实更多的指涉是中国传统里的生死观。

    那么,将一个外国人的死,套上一个浓厚的中国生死文化表达,就感觉不像那么回事了,怎么看都会有些牵强。


    剧照.jpg

    当然,两条线索,可以看作是赵捷的两次救赎,即“自救”(赵捷)——放下人世间的七情六欲后回归“善”的过程,与“救他”(罗麦及其家人)。但是,这种“救”,就像是片中两条杂乱的线索,混乱不堪。

    如此一来,“救”的味道就变淡了,情也就没了深度,更谈不上所谓的心灵救赎。难道仅凭西藏的图景和配上几段带有哲理的话语——东部昌都地区的玛尼堆,那是西藏最好的去处,有机会,你一定要去看看——就可以表达“救”了吗?
    显然不是,也不可能。


    剧照.jpg

    我想徒走西藏,最好的“救”,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净化的旅程。当你知道这一点,就会变得谦虚。西藏有句著名的谚语:不要把了解误以为是证悟,不要把证悟误以为是解脱。”让人不理解的是,导演王超竟然借用了西方歌剧,虽说有缅怀与致敬之意(《蝴蝶夫人》),却极大地破坏了西藏这座城市本身的静(净),破坏了罗麦与赵捷的“救赎”。不得不说,这简直一大败笔。在这方面,张扬就比他高明不少。


    剧照.jpg
    最后,不得不感慨,《寻找罗麦》中罗麦与赵捷的“善”与“恶”的“救”,是没有真正意义上“救”的韵味的。自然而然,我们也救不了《寻找罗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罗麦》:救不了的“尴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iq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