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头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像一头疲惫不堪的老牛,拖着十几节车厢,穿行在宁夏平原上。窗外的风急驰而过,车窗上凝结着的水珠顺落滑下。“各位旅客,列车将抵达陇南站,请在陇南站下车的旅客准备好自己的行李下车”。
苏丹揉了揉朦胧的眼睛,跟在父亲身后,落地的那一刻,她感觉到一股暖风紧紧地包裹着她,望着阔别已久的家长出了神,这里不比新疆,即使在冬天,空气中依旧弥漫着温暖的气息,城市被众多高山包围着,颇有“群山围城”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城市,而是宕昌县的一座小山村。父亲去采购原料,即将面临中考的苏丹也在最后一个寒假趁此机会放松一番,开学后好投入紧张的复习中。
大巴车沿着崎岖盘旋的山路缓缓驶向目的地,苏丹看着窗外一节比一节高的弯曲的山路有些恐高,靠在车椅上紧闭着双眼任由大巴车摇摇晃晃前进。“闺女,咱们到了”苏丹试图蹦跳着下车,却发现自己腿有些发软,只好由父亲依托着走路。远远的就看到了姑姑一家在村口张望着,看到他们赶忙迎了上去,姑父摸了摸苏丹的头笑到“小丫头都长这么大了”,面对陌生的面孔,苏丹只好迎合着长辈说“姑父好”。整理好一切后,苏丹便和家里的孩子去山上游玩,接连好几天不知疲倦。
一周过后,早晨苏丹被外面的喧闹声惊醒,她起身去屋外想一探究竟,却发现外面围着一群人,一位年迈的老人叹息道:“这可怎么办呐”,周围的人也个个神情严肃,通过他们的谈话苏丹得知了一个重大的事件:新冠疫情爆发!即使没有全面的了解,苏丹确确实实感到了恐慌,那时的父亲在外寻找合作商,几天后,在警笛声中,出村口的道路架起了一道栏杆严禁出入,所有人都被要求戴上了防护口罩,苏丹害怕极了,微博新闻的报道让她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大的灾难,一时之间,武汉封城,各省市之前的通道被阻断,这就意味着苏丹可能回不到新疆了。更令她担忧的是,她和父亲被疫情分隔两地,无法联系。在通话中,父亲安慰苏丹耐心等待,不要害怕。
封闭的山里几乎没有感染人员,居住大多是老人,因此在一片区域内可以走动。苏丹深知忧愁无用,便只得耐心等待。不幸的是,苏丹自小便身体不好,加上到另一个地方的气候不适,又有疫情带来的烦闷情绪,她开始头热感冒。在新疆是这倒是惯例,去医院打一周吊针就能痊愈,但在这蜿蜒的山区里,只能驰车去县里医院,而出村的道路变成了阻碍。出于对局势的恐惧,在姑父一家人的商议下,他们请来了村里的一位老中医。几年后苏丹回忆起她与老人的相遇,依然充满感慨。
老中医约莫70出头,他佝偻着背,在姑父的搀扶下走了进来,苏丹望向他猛然一惊,那张褶皱着的脸上有道疤,这使得他看起来格外与众不同,身材低矮,内弯着的肩膀更显矮小,老人靠着床沿打开那泛黄的帆布袋,苏丹看着他拿出的简陋的医疗器械,与她平常见到的不同的粗长留置针让她的的双手下意识地缩进了被褥里,眼神里流露出不屑。内心几次挣扎后,苏丹在家里挂了吊针。随后姑父一家人送老中医时,苏丹别过头去,没说一句话。姑父回来后对她说“你这孩子呀,就是脾气太横,和小时候一样,人家可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随队军医”,听到这里,苏丹心里咯噔一下,猛然想起方才望向老中医时,他那一双睫毛很黑的眼睛,虽然不大,却流露出一种机警、智慧的神采。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痊愈后的几天里,苏丹对老人深感愧疚,便决定去拜访那位国家英雄,整理好着装备好礼品,她敲开了老人的家门,老人热情接待了他,苏丹却注意到,家中只有老中医一人,角落里的被子白里泛黄,但棱角最直,火炉上熬着当地人普遍喝的罐茶。由于上次的误解,苏丹不敢多问,只是简单的表达了歉意便离开了。后来在姑父一家的解释下,苏丹更加坚定了对这位老兵的敬佩。“战争结束后,许多幸存士兵都被子女接去城里生活,安享晚年,只有老中医拒绝了儿子的请求,坚持留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多次劝说无果后,儿子只得遵从父亲的意愿。每每哪户人家有小病情,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他,在山区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他却丝毫没有收取村民的看病费用,半生清贫,直到现在还是一人生活”。
一天,苏丹因为无事可做在家中庭院里摆了桌椅写毛笔字,研墨,铺平纸张,一笔一划,丝毫没有注意到身后住着拐杖的老中医,几刻钟后,她转身放下毛笔,连忙向老中医问好,老人豪爽的夸道:“大字写的不错,能给我念念写的是什么吗?”苏丹心头一惊,更加疑惑,军医难道不识字吗?那他怎么区分药品呢?看着苏丹疑惑的深情,老人说道:“我没念过书,为了看病学了点字,算半个文盲。”苏丹再次被老人的神奇经历震惊。她念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午后的阳光铺满庭院,两人相谈甚欢,有意结为“忘年交”。
等待的时间越发漫长,已经一月有余,疫情形势却越来越紧张,村里渐渐开始限制人员流动。一天清晨天蒙蒙亮,苏丹拿着相机准备给山区景物一些特写,远远望去,村口站立着一个熟悉的背影,是老中医!他佝偻着背,拿着消毒液给守卫处消杀,一手扶着腰,一手摆正防疫横幅,然后将椅子推进桌下,挺直的站里在道路一旁。苏丹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感人场景。
在山区里的日子,苏丹常常听老人讲那时的故事,她问起这道疤,老人并没有感到不好意思,倒像一把火,突然点燃了他的激情,满脸自豪地向苏丹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这疤的来历。眼中闪烁的光芒,似明天升起的太阳。“当时战火纷飞,敌方的手榴弹滚到了我们连长脚下,说时迟那时快,我猛地把连长扑倒,炸弹的碎片扎进了我的脸上,就留下了现在这道疤。”“其实,一开始我还是挺难以接受的,毕竟我年轻时也是个帅小伙,但后来政务委教导我说,不用为这道疤而感到自卑和难堪,这道疤,是你为国家和人民战斗的见证,是光荣的象征。后来,我慢慢接受了,甚至以此为荣呢!”听着老人爽朗的笑声,苏丹仔细地看了看那道疤,这一次,她不再觉得害怕,反倒感觉异常亲切,因为她知道,那道疤刻满了岁月,镌刻着他的青春,也记录着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段苦难的历史和光荣的故事。
多年后,苏丹依然认为,这段旅行虽然耽误了大部分课程,但它带来的收获,远比在学校课堂得到的多。
疫情局势渐渐缓和,父亲也回来了,因为疫情反复无常,他们准备即刻出发。苏丹内心开始犹豫,这个刚开始令她无比厌恶的地方在此刻竟然有些留恋。但她不得不离开出发。
又是一个普通的清晨,苏丹和父亲准备好行李,匆忙赶车,在村口处,她回头望了望这里的一切,远处的老人在向她挥手,一时泪眼婆娑,她抹去泪水,坚定的向老人行了军礼。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缓缓站直了背,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一行清泪顺着他的脸颊流下,然后望向远处天空上光芒四射的太阳。
几经周转,苏丹顺利回到了新疆,回归学校和课堂。半年后,从父亲那里得知,老中医身患疾病,肝癌!她顿时慌了神,赶忙打去电话问候,这才得知:村民们知道老人的病情后,家家户户毫不犹豫组织募捐,将这位从前是国家英雄,现在是人民英雄的老人送往医院治疗。苏丹并不感到惊奇,在外人眼中不能理解的画面,她却认为这再普通不过了。因为只有她知道,那段故事所造就的人民和军人的深厚情谊。
顺利步入高中后,苏丹对于这段影响她一生的经历久久不能释怀,凝望着相册里老人挺拔的背影,于是提笔,向世人讲述了这个老一辈革命者的故事。
网友评论